十校联合毕业设计–北京天坛“三南”片区旧城更新设计E文献综述

 2022-06-16 09:06

“北京天坛“三南”外坛片区旧城更新景观规划

设计”文献综述

  1. 我国旧城更新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土地使用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城市建设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旧城更新的特征我国的旧城更新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更新的重点落在旧城工业区域改造上;80 年代以后,老城区的合理修复以及新区的开发则成为城市更新的侧重点。后者多强调居住区的更新,未从全局着眼,不是整体的旧城更新。 但是,中国的“旧城更新”长期以来被简单理解为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 “旧城保护”则是“什么也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因此,伴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旧城更新的实施总是在“彻底改造”和“什么也不动”这两个极端之间转换。但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近现代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旧城更新的侧重点在于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促进经济的提高。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在更新过程中被拆毁,传统城市空间和文化肌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正如《北京宪章》所说,20 世纪是一个“大发展”与“大破坏”并存的时代。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设性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现在的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已经到了唱国歌的时候。”因此,如何在旧城更新过程中更好的保护历史文脉和文化特性,使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研究方向。

进入 21 世纪,立足地方特色、延续城市文脉的思想逐步被认知,文化再生和复兴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实施。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旧城更新案例。如北京菊儿胡同、上海新天地和南京 1912。这些更新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者历史街区,将旧城更新、历史文化和商业相结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发掘文化内涵,使整个街区成为可被人感知的具有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

由此看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再生理念在旧城更新过程中正逐步被认知和运用。基于学者们提出的旧城更新实践策略,中国的旧城更新正从简单效仿西方国家的物质性改造规划逐步向深层次的发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规划过渡。

  1. 我国旧城更新的现实背景

1980 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和 1990 年代影响渐深的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和空前巨变。中国的城市更新处于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更加复杂的背景之中。

  1. 快速城市化与郊区化并存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时期,但是郊区化却也在一些大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悄然出现。基于完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国并不可能完整地重复西方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大量新的产业与居住空间在城市郊区扩张,另一方面老的城市中心仍然具有巨大的经济活力和综合吸引力,城市更新依然是以追逐中心区超值的“商业利益”为重要目标。此外,由于新区吸引力不足,城市更新不仅要面对环境改善、机能调整等问题,同时也必须把安置居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