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花园的社区适应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14 10:06

雨水花园的社区适应性研究

摘要:自我国于2014年10月颁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来,雨水管理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和雨水管理能够落地实施的“细胞体”,其在社区的普及与建设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本课题以城市存量的更新改造为背景,旨在以南京及上海两地正在建设或已建设使用的社区雨水花园为例,研究雨水花园社区营造的可能性与方法,探索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城市存量改造的、通过社区营造途径进行的雨水花园营造策略,为城市微更新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社区花园;雨水花园;社区营造;微更新

0 引言

2014年我国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将建立一套成熟的吸水、蓄水、下渗、净水、排水的雨水管理系统列为我国各城市规划中都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而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能够落地的“海绵体”和雨水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应当受到规划师和设计师的重视[1]。海绵城市在微观层面依赖于城市中大量的区域集水单元如公园、小区中雨水花园的建设[2],而在城市老城区中,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设施管网老化、居住空间环境差的老旧小区,这些区域的绿地往往仅以“社区花园”的形式存在,雨洪管理能力差,仅能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开敞空间。将雨水花园以社区花园的形式置入社区,营造社区雨水花园,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也能够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

城市微更新能活动够较好的对老旧小区这类城市存量进行更新改造。在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接近“天花板”的如今,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区营造也因此逐渐进入公众和政府的视野。社区营造主导的社区更新在未来将是一个全新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改造运动[3]。以社区营造为目的的社区空间微更新能够推动社区居民的感情交融,营造社区场所精神,而社区雨水花园可以充当社区营造活动的媒介,在增进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和感情交融的基础上,达成社区对于雨水管理问题的诉求,获取双赢。因此,探索社区营造机制下的雨水花园实践策略,能够为城市更新和雨洪管理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位雨洪管理专家提出了雨水花园的概念,雨水花园是通过设计手段,使花园能够模拟自然界中雨水在地表的下渗,从而使雨水得到排除,该方法尤其针对不透水铺装的场地上的降雨径流的排除。[4]而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雨洪管理中的生物滞留区设计手册(Design Manual for Use of Bioretention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也作为雨洪管理的指导规范被政府出版并使用,该规范提倡将城市中的雨水花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5]。除此之外,美国环保署还认定,雨水花园是一项最为有效的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方式 [6]。雨水花园在我国的早期研究兴起于2005-2009年,经历了该时间段的摸索和提出设计方法后,又经历了2010-2013年的研究拓展时期,在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颁布后,我国关于雨水花园的研究才呈现快速上升发展,呈现出多学科、多交叉的趋势。

相比于“雨水花园”的研究,我国对于“社区营造”领域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1987年民政部就早已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但以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社区营造运动直到近年来才为公众与政府接纳。目前我国对于社区营造的研究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介绍经验与比对台湾和大陆的社区[7]。因此社区营造实践的推动有利于推进社区治理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推进社会组织进行社区花园雨水适应性改造的自发性,在探索社区营造道路的同时实现社区整体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