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说泥人》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5 10:02

文献综述

非遗纪录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素材,以其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展示形式为画面表现,通过对镜头、声音等的艺术加工,全面而客观的展示出非遗的真实状况,引发人对其产生相关思考的影片形式。非遗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扬起到重要作用,其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动态呈现,给观者直观感受,是非遗保护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人们也将视线聚焦于此类影片中,更多的创作者就非遗纪录片的影像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影像语言表现非遗,做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以达到非遗传播的目的是研究非遗纪录片的必备内容之一。

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影像研究需要从画面语言、镜头语言、解说词、声音等部分入手,本文通过选取近几年来的非遗题材纪录片进行研究,运用对比分析,从时间的纵向上剖析衍变过程,在影片的横向上比较影像内容,从而延伸到南京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探究中。

本文通过对南京泥人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解其制作过程、历史故事及现阶段传承等,结合非遗纪录片的影像研究对比资料及结果,深入探讨非遗纪录片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南京泥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南京小彩塑”,从“小彩塑”三个字就能突出南京泥人的特点:以小巧、简练、纯朴、明快见长,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有明显的不同,强调夸张变形,追求幽默、生动、诙谐。业界对南京泥人有“小如豆,大盈寸”的评价,虽然“小”,限制了一些艺术语言的表达,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提升了艺术语言。在题材上,多反映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在色彩上,则多追求装饰效果。

对于南京泥人在非遗纪录片中的表现形式,金源在《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以获奖电视纪录片《楚腔汉调》为例》[1]中指出“如何扎根于本土文化,真实、传神地表现汉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将这种体验更好的传达给观众,是需要电视人沉下心来更多尝试和思考的:如何用影视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利用影视艺术的保存、再现功能,让更多的人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丰富和它的温度。”梁君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瑰宝,对文明延续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维系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记忆》《传承》lt;《手艺》等非遗题材纪录片悄然兴起并炙手可热。

视听文化在当代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非遗自然通过各种方式向视听文化接轨和附着,“作为当下中国的主流文化形式,影视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当代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通道。”

事方式角度探讨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创新与创意。汪晓林在《新媒体语境下微记录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应用》[3]中指出,微纪录片兴盛之初就有搜狐视频通过平台的播放平台和视频摄制手段,接受一些商家的邀请,为其制作微纪录片式的企业或产品宣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