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1 09:02

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中所有行业都受着网络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影电视行业,面临着变化与改造。而纪录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其中非遗手工艺为代表,这类纪录片以记录非遗手工技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逐渐带入制作工序和步骤,将众人的视线带领到非遗手工艺匠人中。

古籍修复,是指古籍修复的过程,要从拆书、标页码、去污开始。是为了保护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财富,以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被视为国家历史文化延续的象征。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籍修复工作直接关系到破损古籍的使用寿命以及流传问题,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淡薄,古籍修复这项传统工作的意义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应将其发扬,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

李世喜在《指尖上流动的文化记忆》[1]中这样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在一次又一次外界文明冲击,内部动荡中得以延续的关键,也是中华文明具备顽强生命力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知识的集合与文字的创新,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古籍记录的内容及它本身承载的信息都极富生命力,真实反映出当时人类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原貌,时代背景,艺术文化特征,使人类文明通过不断积累,代代传承来延续而不至断档.图书馆人有负责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并让它的生命力得以勃发延伸为当今社会发展所用。当人们大肆讨论着阅读是否需要通过推广的社会热点话题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解读宣传才能推广的。因为在普通人群的意识领域里,它是那么晦涩难懂,神秘而不可触摸。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周,增加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内容,如指导读者现场学习制作古籍装帧,体验拓片,制作浆糊,观摩古籍修复师技艺展示,听古籍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我发现各种年龄结构,受不同教育程度的读者和我一样,只要是接触了传统文化,通过指尖触碰,就能直观而瞬间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究其原因,大多数人的回答质朴而实在,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后代,对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充满好奇,敬畏和自豪。如果有方便实用的渠道,大家非常愿意去了解学习,而这不正是传统文化需要提倡,得于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吗?”

徐晓静在《浅谈传统技艺古籍修复之“金镶玉”》[2]谈到,金镶玉是古籍修复中采用“修旧如新”方法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种特殊的加衬纸方法。清代、民国大量的文献修复用了此种方法。传统古籍修复中金镶玉逐渐被“冷淡”了, 但“冷淡”不等于“消忘”, 技艺不能丢。金镶玉, 也叫惜古衬、袍套衬、镶衬。惜古衬, 顾名思义爱惜古书之意。袍套衬, 因这种修复过的书籍衬纸大而书页小, 就像穿了一件袍套一样, 长袍在内短套在外。镶衬, 取意为镶加衬, 不单独是镶边也不单独是衬纸, 是二者的结合。古籍修复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技艺的匠人, 应该一切以保护书籍为出发点去考虑, 一切以延其寿命为目标, 不因美观而刻意为之, 不因潮流而不为。

汪学军在《故纸堆里的修书人》[3]中讲到:“做金镶玉一定要溜口,溜口的作用是为了加固书口,便于进行金镶玉装订,如果不溜口,书口就容易开裂。“有些人,甚至在一些书里介绍,把修补裂开书口的步骤叫做溜口,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溜口,溜口,就是滑溜的意思。先把该补的都补了,溜口的时候动作麻利,抹浆糊的速度和动作也就很快了,就像溜冰一样顺溜,这才叫溜口。”

因为金镶玉能做到修旧如新,所以曾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那时候人们的审美都是以新为准,觉得新的体面好看,为了迎合这种审美,大家也就喜欢什么都用新的。但后来随着人们审美和对古籍价值认识的提高,才将“修旧如旧”作为修复古籍的基本原则。

陈家欣在《从实践谈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4]中指出:为了使古籍修复工作有章可循和减少修复事故的发生,数代古籍修复工作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整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和“过程可逆”四项基本原则。到今天,这些修复原则不断被具体化和细化,已经扩充到八大原则:整旧如旧、真实性、最少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适宜性、相似性和规范性。其中,考虑到“真实性”和“相似性”都是对“整旧如旧”的细化,同时整合相关学者提出的六项文献修复原则后,现结合实践操作经验,从整旧如旧、最少干预、可逆性、适当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张进进在《古籍修复常用工具概述》[5]提到,中国古籍制作技术时间历史悠久, 技艺精湛。作为古籍修复者, 承担着延续古籍寿命、保护古籍的重任。随着国家对古籍与文献保护的深入, 古籍修复技术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而工具作为古籍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 合格称手的工具与科学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古籍修复质量的优劣。从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材质的研究中, 可以看到有动物毛、木质、竹质、牛角、棕丝、金属等, 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传统的工艺与工具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都是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国家对待文物修复越来越重视, 修复界对待修复中工具使用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的合理制作, 可以更好地生产出制作精美、方便使用的修复工具。从古籍制作、修复工具发展的历史看, 任何工具的使用都会遵循由简到精、有弱到强这样的规律。技艺的进步必然带动使用工具的发展, 这种发展必然是对多种材料的认识、喜好决定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