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雕细酌》纪录短片创作文献综述

 2022-02-21 08:02

文献综述

在科技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迫着所有人不断忙碌向前,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和生活。许多人忙碌一生最终却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只为活着而活着。不论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不论快乐还是悲伤,历史的长流都在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进,在扮演某个既定角色的同时,其内心深处的性格色彩值得我们玩味,绚烂下的遗韵诉说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曲离歌,让我们在如今的繁华世界中寻求一抹经典。在科技进步的加持下,影像记录的形式在如今变得越发普遍和有力。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开始投入纪实性影像的创作、生产,由此也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纪录片形式。而今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的愈发重视,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主题的优秀纪律片,其中以《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有文物》、《传承》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非遗纪录片最具特色,影响也最为广泛。同时也成为众多相关纪录片工作者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精神和艺术魅力,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着巨大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享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非遗”纪录片纪录的是各民族的传统技艺、技法、文化、艺术形式等等全方面的文化瑰宝,是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其内容大致包括: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艺术表演、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章显深藏民间的地方古老音乐、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艺、表达丰富多采的口头传统语言、介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而“非遗”纪录片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以及工艺价值。也同时具有用画面呈现“非遗”原真生态,发掘传统“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用影像唤醒民众“非遗”的保护意识的意义。

不同题材的纪录片能够有力的塑造国家形象,孙秀婷在她的学位论文里提到[1]:“纪录片符号与国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索绪尔提出过符号的双面性质,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纪录片创作者在塑造国家形象时,也是通过学则各种能指符号,来传递其背后所蕴含的所指意。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通过影像中所呈现的各种画面符号更深刻的感受到纪录片所塑造的国家各个侧面的形象。”以前两年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其通过高铁、盾构机、桥梁、船舶等等具体事物为符号,有力展现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突破,突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实力,由此充分说明了纪录片在塑造国家硬实力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而“非遗”纪录片,无疑可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展现中国文化,突显国家强大的软实力,从而达到全面塑造我们大国形象的作用。

除此以外,“非遗”纪录片还兼具艺术欣赏,帮助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美学研究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史睿在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美学特征研究》[2]学位论文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观众的审美期待与作品的美学价值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反馈、互相影响的关系,并借助这种关系构建出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知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的美学品位,展现出社会大背景下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审美张力”可见“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和大众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有力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美学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体社会文明文化的提升。

同时,“非遗”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体及广播媒体的记录方式和传播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记录与保存完整的内容,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形成大范围、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播模式。张骜在《“非遗”题材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3]中写道“非遗”题材纪录片具有客观完整的纪录优势,可从“非遗”的构成及技巧步骤来记录各个环节。在当代社会,传播已经成为“非遗”能否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非遗”题材纪录片因其具有的试听综合、时空复合、范围传播等一系列媒介优势及学术性、专业性、美观性、艺术性的特征兼具,使其纪实及抒情得以融合。对于“非遗”所面临的严峻生存与传承困境面前,对其所进行的专业化整理和科学引导也不失为一条对处于边缘化、濒危化“非遗”事项进行保护、记录、发掘。

Sheenagh Pietrobruno在《performing digital intangible heritage through global media》[4]一文中说道,Global media represents and transmit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ation states officially safeguarded by UNESCO. Intangible heritage sanctioned by th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is disseminated on YouTube videos featured on UNESCOrsquo;s online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s including its representative list as well as within the social space of this video-hosting service. As YouTube is in large part produced by user-generated conten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continuously store heritage as it occurs in lived circumstances, to a certain extent capturing the shifting nature of embodied practice. 说明通过这种举措,可以让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频的途径更好的传播,传播各地文化价值内涵,丰富文化多样性,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W. B. Yang,Y. N. Ye在《PLANNING BY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 A CASE STUDY OF QIONG-LIN SETTLEMENT IN KINMEN AREA》[5]中写到Qiong-Lin Settlement in Kinmen Are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an overall planning framework for reappearing the glory of historic settlements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which included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plan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digital navigation programs.So that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effectively understood, interpreted and preserved with the value-added methods, and als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continuously transmitted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several navig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3D laser scanning, UAV images, photogrammetry, panorama, audio/vide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etc.由此可见,非遗的数字化,视频化记录不仅可以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还对非遗的重建,文化的复原有着重要的作用。

祁慰在《“文化强国”视角下非遗“活态传承”的透视与反思》[6]中写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把“非遗”的“活态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日常,保护其“原来的模样”,保留其原生状态,最终为建设“文化强国”保驾护航。总书记指出:“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割断了,就丢掉了精神命脉。”并强调“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可见,“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价值,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非遗”“活态传承”“影像记录”的问题,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