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内山村概念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2-27 22:25:17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内山村概念规划设计

摘要:自党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展开新农村建设,而景观规划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兼具着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本文将“乡村振兴景观”定义为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为宗旨,以实现乡村价值的多维度体现为特色,通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立地形式,运用一定的景观规划手法,整合乡村或乡村片区内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设计,从而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而呈现出的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类型,以期实现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景观规划、生态文旅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作为生产要素聚集的重要节点和乡村居民主要聚居区,集成内部与外部的人、物、信息等多流演化,使之成为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等综合地域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多重功能的人地关系综合体,是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核心载体;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城乡、人地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经济转型、生产方式转变,乡村空间格局正迎来剧烈分化重组。重新审视当前产景互动、景村相融、产村协调的乡村融合发展现状,有助于统筹乡村空间优化与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空间功能的提升。促进“产-景-村”融合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乡村改革的必然途径。

  1. 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了出建设美丽中国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的一环,不仅能改善村庄风貌、为居民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还对提升居民幸福感、凸显村庄文化底蕴起着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旅如火如荼的成为了当下一种热门的旅游形式,并且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而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传统村落进行了景观整治、改造和项目开发,变得精致化、标准化、绅士化,而传统村落本身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多样性却逐渐消失;游客的进入改变了村民原本的生活状态,村民与游客之间在空间利用方面的矛盾冲突不断凸显,村民不得不将自己原本独享的生活环境让位给游客。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的扩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增长,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景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物质文化景观方面:大面积的农业农田被改造;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不完善;乡村广场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区分不出来,有的广场改造照搬城市景观,体现不出乡村的特色;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被推翻建成现代的平房;生物和文化多样性减少等等。在非物质文化景观方面: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历史神话与传说、宗教信仰等等逐渐消失,没有景观载体可以传承。乡村一味的适应城市是当下乡村文化缺失的危机根源,无论是当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还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多都是套用城市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乡村文化景观的问题,直接导致历史文化的湮灭。在人与自然进程的多维度影响下,乡村景观具有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价值,但由于乡村长期以来相对于城市处于劣势地位,其景观价值并没有被系统地认知和开发,传统的乡村景观建设往往片面追求景观元素的堆砌,或仅致力于体现乡村景观的美化绿化作用。面对失去原有色彩的乡土文化、村落客观环境的改变,作为其守护者、传承者的当地村民急需正确的保护和传承。

  1. 现状研究成果分析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他们对村落文化价值、景观风貌的依恋感知,将直接影响到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愿和对发展旅游的支持态度。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是保护传统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价值和独特地域风貌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传统村落旅游与文化融合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4.1保护村民日常活动空间
传统村落之所以能触发人的审美感知,在于其朴素的自然之美、与人们生活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如果只顾发展旅游商业、为游客提供便利,而挤压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村民对传统空间的功能依赖必将逐渐减弱、传统村落也将失去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质。因此,旅游发展下的传统村落要保护物质空间、延续其乡土文化生活,做到“形存神传”。建议通过游线的合理设计适当分离游客和村民的活动,给村民的日常生活留一些自由、宁静的空间;对于二者重合度较高的景区空间,可以通过使用时间的规划,处理好村民和游客在空间上的“共生关系”。在管理上,建议恢复传统市集及作坊商铺、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合理控制引导民居外租等,保持并延续村民对村落传统景观空间的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在保护、利用与管理乡村的传统景观场所时,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都是重要驱动力。其中村民最了解传统村落价值所在,在村落的现代发展中,如果能够保护村民依恋感很强的空间场所、景观要素、文化意象,可以激发他们内心对村落的认同和责任感,这是社区参与保护村落传统景观与文化最好的切入点;同时,场所依恋能够引导村民更好地认识和感知村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在情感上鼓励村民留在家乡就业发展和建设乡村。所以,延续场所依恋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与时俱进。在旅游发展中要多考虑村民的生活诉求,营造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引导支持村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这样村民与传统村落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乡村景观才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在传统村落可持续繁荣发展方面的作用可能有限,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途径,更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保护村民日常活动空间,延续传统村落场所精神并引导村民与村落共同发展,从而使村民对乡村的依恋得以延续和传承、使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和活力。

4.2挖掘人文历史,传承民俗文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