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应用——以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9 09:08

“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法课程的实践应用

——以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学为例

摘要:近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新课改的应用对象,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例到底教学法”作为较为新颖、灵活的教学法之一,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实现高效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教育中受到了教师们愈来愈多的关注。调研针对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运用中的分析有利于改善教学法、促进学生更好学习道法课程。国内外对此在相关方面也有一定量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一例到底;教学法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一例到底教学法”含义及其意义

追本溯源,“一例到底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学者对于“一例到底教学法”定义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依托的,并且在“一例”上做出了说明阐述。彭婕在其发表的期刊论文《一例到底 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中写道:“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特色。而“一例到底”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成教学目标。”[1]张广宇在《“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初探》中谈到:“所谓“一例到底”,是指在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案例,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企业、一则材料甚至一个话题。”[2]高珺在《行云流水 自然天成——“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应用》中如此理解,“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事件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 学中,采用一例到底教学法,注意教学案例的集约化运用,整节课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3]林丽洪在其文章《政治“一例到底”教学方式浅谈》中认为“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可以理解为:教师通过严谨筛选,确定使用一个典型案例或材料,并围绕它设置一连串具有较强逻辑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较全面地解决一节课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最终回归教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4]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国外学者Noorminshah A Iahada*,Marva Mirabolghasemia,Noorfa Haszlinna Mustaffaa,Muhammad Shafie Abd.Latifa,Yahya Buntatb 在《Student Perception of Using Case Study as a Teaching Method》中写道:“Case study includes of a wide range of problems introduce for analysis,however most types consist of several key factors. The information consisted in a case study can be complex or simple. The effective use of case studies needs lecturers to specify the objectives they hope to achieve. In general terms, case studies can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s to the real world situations, consisting building analytic skills that recognize high priority from low priority elements.”[5]

随着不同学者的深入研究,“一例到底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受到了教师们愈来愈多的关注。2016年新课改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上理论性强,较为抽象,与初中生在现水平的认识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一例到底教学法”在道法课程实施过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意义。李先妹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建议——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为例》对“一例到底教学法”的认识为“这种教学方法借助一个案例情景,贯穿整个知识体系,逻辑思路清晰,同时也避免多素材堆积的课堂所带来的素材至上问题。”[6]林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一例到底”课堂的“四有”策略》提到了“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使课堂脉络从杂乱走向清晰,师生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课堂氛围从沉闷走向活泼,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教学中采用“一例到底”能让学生在简约的教学情境中开启智慧、放飞思维、激扬生命。”[7]国外学者H Fives,PA Alexander也在文章《Persuasion as a Metaphor for Teaching:a Case in Point》中指出“一例到底”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理解内容并运用于实践的意义:“Examines how teachers can use principles of persuasion to structure lessons and units of study to help students in conceptual reorganization and growth of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reviewing research on persuasion as a change process and on the viability of persuasion as a metaphor for teaching,and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rsuasion metaphor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8]翻译的意思为:“研究教师如何使用说服的原则构建课程和学习单元究以帮助学生进行概念重组和认知问题解决过程的发展,回顾研究说服的变化过程和以说服作为隐喻教学的可行性,并讨论说服的含义、比喻教育实践的意义。”

  1. 关于“一例到底教学法”认同度的含义

探讨“一例到底教学法”的认同度,首先要对“认同”一次进行说明。张小珍在其论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就“认同”的含义从不同方面对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做了归纳阐述:认同最初运用于心理学,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章志光,金盛华认为:认同(identity)的词义是“相同”,指同一性、整一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当人们成为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中的一员时,才可能以某种身份进入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由获得群体成员身份而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