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6 05:08

初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摘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都存在心理情绪问题,部分教师的心理压力已对生活与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呈现出职业倦怠的症候。思政教师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比其他老师更甚,相应的压力也就越大,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本文就初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现存问题做一简要评述。

关键词:职业倦怠;成因;测量工具;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为了解初中思政教师职业倦怠在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最新研究动态,笔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筛选和梳理分析,将现有文献整理概括为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两部分。

(一)国外研究现状

1.职业倦怠概念界定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为职业倦怠下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从事助人行业的个体在工作中面对过度的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职业倦怠使身心都感到疲惫。阿诺森(Aronson)和佩斯(Pines)将教师职业倦怠定义为“教师由于长时间处于对情感资源有高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之中,所出现的生理、情感和精神上的疲惫或衰竭状况”。1981年,马斯拉奇(Maslach)等人将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情绪衰竭”表现为精神上产生厌倦心理,“非人性化”是出现“非人”状态,表现出冷漠,缺失同情心、怜悯心等态度和行为,“低个人成就感”则表现为对从事职业的满意度降低,对自我的工作结果缺少成就感。1991年,法伯(Farber)提出了精疲力竭型、理想狂热型、能力富余型和混合型四种职业倦怠状态。1997年,博卡吉(Beaucage)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理想狂热期、徘徊停滞期、迷惘挫折期和冷漠抑郁期四个阶段,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对于长期工作压力的不良应激反应,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衰竭疲惫状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