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排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综述

摘要:眼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受教育者对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反映、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在外化过程中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跃升的过程。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是否能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得到提升,要看受教育者对理论的接受与否。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方面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加以简要评析,希望能借助已有研究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能有更客观理性的认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综述

  1. 研究历程
  2. 国内的研究情况
  3. 我国古代的研究萌芽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强调了思考对于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而思考正是将所学内化的接受过程。同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中的“自省”也是对“贤者”优点接受并内化于自身的体现。此外,《学记》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专著,也饱含接受思想。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求教需求,如此才能最有效率地为学生所接受。此外,《学记》中还涉及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的接受心理进行归纳总结,如“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3]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学生接受心理的思考和关注为我们今时今日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起到了指导作用。

2. 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关方面的学者就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但迄今为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专著数量并不多,较为知名的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邱柏生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张世欣著),其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思考和论述多散见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或者有关学术期刊。就业已存在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规律因素等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最早是由邱柏生教授提出。在他看来,“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取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相互作用的一种能动活动”[4]。这一定义更多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解为内化的过程,忽略了外化践行。张耀灿等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5]。这一定义得到了有关学者的广泛认可并广为接受和引用。在此基础上,潘玉腾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是“教育对象处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对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6]。王勤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受教育者处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在接受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下,对教育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进行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外化与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能动的活动过程”[7]。以上种种定义,体现着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理论的关注度逐渐加深,研究程度逐渐加深。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体性因素、主体接受的内在动力两个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