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加强对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尤为重要,而高中《生活与哲学》课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结论的掌握,缺少对学生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注,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哲学;思维能力;;思维教学

一、文献综述

一、思维能力概念与内涵

在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中了解对思维、思维能力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因为思维本身的复杂性,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思维有自己的定义。

(一)哲学视角。国内学者章沛认为理性认识即思维,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它间接认识有关对象的“一般”,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论。[1]学者李君实认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的统一。[2]学者何应灿及学者彭涟漪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3]而国外学者通常把思维看作是“做判断”。他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人必须能够分析论点、发现假设、判断可靠性、辨别出逻辑错误等。Ennis、Lipman、Paul对此进行过详尽的研究,其中Lipman的质询小组教学活动发展完善,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及关怀性的3C思维能力,主张既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又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等意愿,得到了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认可。思维教学中,他们通过富含哲学问题的故事,引导学习者参与到合作式的苏格拉底对话中,从而发展推理、思辨机能及社交技能。

(二)心理学视角。国内学者认为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的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揭示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国外学者把思维定义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模式强调通过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关注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是如何组织的,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变化的。在思维能力教学中,心理学界主张培养学习者掌握思维技能,如比较、归类等,尤其是高层次思维技能,如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对于思维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都可以看出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对于思维能力的概念,姜继为在《思维教育导论》中指出思维能力是人潜在的主观思维条件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反映、加工事物与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外在化思维方法和思维运作,直接制约思维的结果和产物。[4]Sexton和Poling的研究表明:思维能力低的学生往往倾向于直观地将信息作为碎片化的,随机系列的内容来加以思考,而思维能力高的学生看待事物时则多会从层次、关系、类别及系统的角度来进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