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基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9 02:08

《“尊师重教”传统的异化与重构

——基于杭州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现状的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礼赠是中华大地特有的一种风俗现象,它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更多的是传递馈赠的信息和内涵,达到馈赠的目的来营销送礼人的“意图”,完成礼仪、礼品的意义。随着商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作为这种文化的物质核心---礼赠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甚至污名化。而今礼与贿的界线变得愈发模糊,家长的送礼方式、礼赠类型渐趋多样化,也更具隐蔽性,教师越线收礼的行为及后续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破坏了社会公平,此项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学术界对此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成果,为如何缓解异化状态从而重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尊师重教; 礼赠; 异化;重构

一、文献综述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春秋时期的孔子接受束脩为拜师礼至今,礼赠始终是师道礼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物质财富日益累积,“礼赠”一词陷入了灰色地带,尊师重教的传统处于不断的流变甚至异化的过程中。而今礼与贿的界线变得愈发模糊,家长的送礼方式、礼赠类型渐趋多样化,也更具隐蔽性,教师越线收礼的行为及后续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破坏了社会公平,此项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教育公平及教师师德这一热点问题,前人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国自“十五”规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首次提出教育公平理念,以及美国教育公平理念的“公平的正义”理念为实施此项目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我国针对城市中小学教师接受礼赠的相关内容较少,且主要以发布指令、划定“红线”为研究成果展现,缺少完整的理论的论述。故而也借鉴了部分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以弥补其不足。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将从礼赠概念的界定、礼赠异化的原因、、缓解异化状态从而重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措施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1. 礼赠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一)礼赠概念的界定

从构词上讲,“礼赠”包含“礼”和“赠”两部分。据周何著在《说礼》一书中的表述,“礼”表示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等道德理念的仪式性表达,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尊卑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和礼仪规矩等,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规范。(周何著,1988)[1]据《说文》,“赠,遣也”。故“礼赠”概念的重心还是落在“礼”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