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9 09:08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结合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试图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当前现有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历史与社会》; 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问题的研究分析

1.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所包含的方面非常多。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庄严在《何谓传统文化》中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徐仪明在《中国文化纲要》中将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概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2.传统文化教育

学者王宁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相应的研究,在其看来,当代传统文化教育涉及面非常广,需要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落实:一是实施古代汉语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进行历史教育,实施这类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获得拓宽;三是为实施文学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并陶冶其性格;四是实施哲学思想史教育,使得学生在哲学素养上获得提升;五是实施道德知识教育,促使学生在道德素养上获得提升。而在马古峰看来,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包括传统的美德教育;二是包括传统的人生观教育;三是包括传统的价值观教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