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工介入研究——以天津市某消防中队为例文献综述

 2021-12-21 21:34:07

全文总字数:4089字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2019年4月,凉山一场大火牵动着全国数亿人民的心,30名消防英雄的不幸牺牲,再一次将人们对一线消防员群体职业安全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幸存消防员出现应激反应登上微博热搜,一句活着的人可能比离开的更痛苦也让创伤后应激障碍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消防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叫PTSD,是指个体经历刺激性、破坏性场景或事件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

截止到2020年,消防队员单次牺牲人数最多的,是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牺牲104名消防官兵。

由于工作性质,我国的消防部队常年24小时值班,实行的是军事化封闭管理,经常暴露在高压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消防指战员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面临严重威胁,罹患PTSD等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极高。

因此,寻求社会工作专业资源介入,为一线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建设进行有效干预和预防,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概率,对于提升消防员个体幸福感与消防队伍的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受到应激源影响后产生的延迟性的生理和心理失调现象,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第一,警觉性提高,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第二, 反复体验,闯入性回忆创伤性事件;第三,回避与情感麻木,对负性事件持抵触情绪[2]。

国内外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管理干预的研究层次和进度存在差异,本文就诱发因素和现行干预办法两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诱发因素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生理和心理出现的不适症状,但是PTSD并非仅仅是外部刺激的单一作用,而是与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分别论述PTSD的诱发因素。

(1)生理因素在生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神经内分泌、脑结构及功能作用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