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海棠花粉生活力测定及贮藏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5 20:00:57

文献综述

一、海棠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海棠植物分类概况

在对海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针对于苹果属的海棠品种,在1754年,Miller建立了苹果属[1],而对苹果属属内分类系统的研究起始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Ekoehne则是第一个真正对苹果属建立属内分类系统的人[2],在1949年Rehder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将苹果属植物以形态差异为分类依据分成了5组6系,2002年美国国家种质资源实验室公布了共125个分类单位的苹果属植物[3],2005年钱关泽结合前人的研究,建立了苹果属的2个亚属、1个杂种亚属、8组及3个杂种亚组的新分类系统 [4] 。而以上分类方式依分类性状则可总结为果萼是否宿存[5][6][7]、叶片是否分裂[8]的两大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引入该属系统的研究中,酶、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的新分类系统更加科学,也更能体现属内的亲缘关系和演化途径。此外,除了对其分类进行研究外,学者们对海棠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做了大量研究,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作为苹果属的基因中心,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龙江等地区有大量的野生种质资源[9],华北地区则以地方品种为主[10],且在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东南部地区种质资源丰富,成为我国苹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11][12] ,而横断山脉地区则被称为世界苹果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或起源中心[4]。在全世界海棠资源分布中,苹果属的海棠全世界35种,我国就有22种,木瓜属的海棠全世界有4种,我国就占了3种,而常见海棠品种如垂丝海棠、花叶海棠、西府海棠等均是我国原生产种 [13] 。其中垂丝海棠在我国河西张掖、酒泉、武威等地区广泛分布,花叶海棠则主要分布在我国甘肃、陕西地区[9]

2、海棠杂交育种及新品种选育

在关于海棠的杂交育种研究中,沈红香、赵田天等人利用叶、花性状分析及APLP标记技术对观赏海棠“王族”自然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14],根据对其托叶、花瓣、花梗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等分析,认为该品种无论是在形态水平上还是在分子遗传水平上都有丰富的多样性。孙凡雅、沈向等人则针对于解决观赏海棠在杂交育种上费用大、效率低的问题,找出观赏海棠杂交育种早期定向选择的方法,该研究通过父本木质部与花瓣和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数量关系,预测杂交种的花色和果色,从而在童期进行预选,该研究证实了通过相关性预测花色和果色进行预选是可行的[15]。同时,也有研究者用APLP标记技术对32种红果肉海棠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子水平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16],为其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APLP标记技术也被应用于苹果属种、杂交种及品种之间的关系分析,通过所选出的引物得到的有效谱带分析,该研究对该属、种及品种的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17]

3、我国海棠植物引种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作为园林绿化优良树种的海棠,引种是非常重要的。在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绿化管理站[18]从山东省枣庄市果树科学管理站引进lsquo;古典美人rsquo;系列美洲海棠品种8个在苏州进行试种,观察发现试种结果良好,适应能力强。在2009年,昌吉市园林局[19]于北京植物园引进了北美海棠品种(lsquo;王族rsquo;、lsquo;雪球rsquo;lsquo;印第安魔力rsquo;lsquo;凯尔斯rsquo;、lsquo;亚当rsquo;)在新疆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品种在新疆地区生长良好,耐干热能力、耐盐力都较好,可成为新疆地区高价值的园林绿化树种。在2010年,国家林业局[20]从河南引种西府海棠在荒漠地区进行试种,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海棠在荒漠地区表现良好,成活率高、抗性强,园林绿化的效果较好。2012年湖北省钟祥市林木良种场从山东临忻引进北美海棠品种lsquo;高原地区rsquo;引种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13年,沈阳美加欧观赏树种研发有限公司[21]从加拿大引进lsquo;亚斯特rsquo;品种到我国进行试种栽培,经过几年的试种栽培,该品种表现良好。2014年沙县兴林种苗花卉有限公司[22]从南京引进lsquo;亚当斯rsquo;、lsquo;高原红rsquo;在福建沙县地区进行试种,通过3年的观察发现,两个品种适应性强、耐寒、耐热、耐热,效果良好。

二、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