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牵牛花瓣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文献综述

 2022-07-02 10:07

文献综述

  1. 前言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又名碧冬茄、灵芝牡丹,是茄科矮牵牛属的双子叶植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四季均可开花,生长周期短,花期长。原产于南美洲,如今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园林中应用广泛的花坛花卉。据统计,矮牵牛是美国销售量第二大的花坛花卉,多用于布置城市花坛,或装饰美化窗台。我国近年来矮牵牛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矮牵牛的引种栽培也在逐步发展。此外,在植物遗传育种的领域,矮牵牛是重要的模式植物,为研究探索花的分子调控机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矮牵牛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对矮牵牛的研究热度近年来高居不下,很多与花器官相关的基因被克隆出来,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和验证。而调控矮牵牛花的发育的基因可以分为A、B、C、D、E五类。

A类基因主要分AP1和AP2两类,其中AP1类基因不仅是花器官的特异性基因,同时还参与调控了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的转变。(Immink et al 1999)AP2类基因除了控制花萼、花瓣外,还起着抑制AG基因在第1、2轮花器官中表达的定域作用(Liu and Meyerowitz 1995)。

近十余年中,对矮牵牛花发育B类基因的研究相对较多,其包括的PhGLO1PhGLO2PhDEFPhTM6等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及其功能都已经得到了详细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而矮牵牛中C类基因相对较少,多在花的雌雄蕊中表达,Kapoor等(2002)通过pMADS3的异位表达和共抑制实验,表明pMADS3是矮牵牛雌雄蕊发育所必需的基因,揭示了pMADS3基因在花器官发育和分生组织决定性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类基因最早就是在矮牵牛中被发现的,主要有FBP7FBP11,均专一性地在胚珠中表达,根据FBP11的共抑制及其异位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胚珠发育情况说明其控制胚珠的形成(Colombo et al 1995; Angenent et al 1995)。

和D类基因一样,矮牵牛花发育E类基因最早发现也是在矮牵牛中(Angenent et al 1994)。这类基因在花瓣、雄蕊和雌蕊的形成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Pelaz et al 2000; Ditta et al 2004)。

  1. 植物启动子研究进展

启动子通常位于结构基因5rsquo;端上游,是一段能被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形成起始转录复合体的DNA区域。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启动子都是控制转录起始的序列,并决定着某一基因的表达强度。(陈君 20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