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的南林大社区景观重组与概念设计——流浪动物关怀型校园微景观改造文献综述

 2022-03-29 09:03

文献综述

走向未来的南林大社区景观重组与概念设计——主题一方案B

  1. 前言

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的建设在如今呈现迅速的发展与成长,出现了很多扩建、新建、改建的校园建设。在不断扩张的城市和急速发展的校园之间碰撞出许多问题。南京林业大学所处的位置和文化背景十分典型。它位于南京中心城区之一的玄武区,这里既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糅合了新颖的现代气息。校园更是坐落于玄武湖畔,紫金山下,依山环水,与周边的锁金村社区不分你我。我们把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中心的南林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更适合未来的大学的形态。要弄清楚大学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从而讨论如何完善大学景观,以及未来的大学景观走向。

  1. 高校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发展

大学最早起源于欧洲,那个时候的大学还没有固定的空间,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街头、教堂、老师的住所等。这些地方散落在城市公共空间所以这时候高校空间与城市空间没有明确界限,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那时候,人群密集的地方才是大学的诞生之处。

后来,慢慢出现了独立的大学,大学与城市空间的共生性开始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对城市警惕,出现了有名的“小镇情节”。这时候的大学仍然在城市空间内,但很多高校已经不再选择在大都市建校,而是选择小城市、小城镇。这时候大学的发展紧跟城市化的进程,伴随小镇城市化,大学一方面高校可以使用城市设施,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聚集技术、人才、文化、帮助城市发展。北美也有大学开始迁移,宾西法尼亚大学建于费城,后来离开中心,去到了西部的“救济院农场”;哥伦比亚大学从纽约曼哈顿的百老汇去到“晨边高地”。这时候美国的大学憎恶城市,对城市文明警惕,对商业文明抗拒和批判。再加上美国人本身的乡村情结。大学虽然还是处于城市中,但已经是从大城市变成小城市,所以大学外迁到郊区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随时间变化,大学开始正真意义上的郊区化,一方面城市扩张,办学用地恶化,地价上涨,人口拥挤,另一方面,交通手段逐渐发达,经济条件发展,更加促成了郊区办学。其中日本东京大学采取的措施很有借鉴意义:1.传统型专业保留城市内部,继承特色。2.尖端研究型应用型学科放在学校附近的新地区,自成体系。3.理工结合的新专业建在郊区。如今在南京当地的一些大学都可以看出这些措施的影子。比如东南大学的建筑专业就留在老校区,不太需要社会文化熏陶的理工新兴专业就设立在偏远的新校区。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生活不便,无法享受城市的文化福利设施。2.学校和社会从地理上隔离,逐渐使得科技研究和社会文化生活有些分离。

近年来,在大学郊区化过程中,人们也开始反思,然后就出现了高校“回城”现象。由于文化氛围、服务便利、社会互动的要求和都市化经济与信息的集聚的促进,高校又开始向大都市集聚,给大都市提供技术资源、吸引人口进入、创建文化环境。

从上述大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高校空间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高校空间与城市空间重合2)高校空间在城市空间内部3)高校郊区化4)高校“回城”运动。

国内外的背景还是有所区别。首先,国外高校很多是先建立在小城,然后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也就是城市和高校一起发展。但国内高校是直接建立在比较繁荣的城市,也就是先有城市再有高校。再者,国外大学外迁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逼迫高校“出走”,高校伴随逆城市化,选择外迁。但国内大学郊区化发生在逆城市化之前,是由于高校大扩招,导致教学用地不够,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学郊区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