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口袋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9 07:03

基于南京市口袋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人们对城市优美环境精细化的追求,市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口袋公园在城市绿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该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以南京口袋公园建设为例,剖析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建成区内景观提升和改造的路径,并对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为探究口袋公园如何满足使用者,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对南京市口袋公园进行研究。采用行为注记的观察方法和SD评价的问卷方法,总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使用需求和评价情况。被调查者主要为附近居民,以不宜远行人群为主,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使用者日到访量较高,主要活动类型为休息交流,调查时间集中在早晨和晩上。

关键词:南京;口袋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效果评价

一、口袋公园及POE是什么

随着城市城镇化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开始转型,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 (Robert Zion, 1921-2000) 的公司宰恩布润联合公司 (Zionamp;Breen Associates) 于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Park Association of New York) 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 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 , 或称口袋公园系统。[1]

口袋公园现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环境,同时纾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域居民对公园的需求。

截止2015年底,中国656个城市市区人口密度为2399人/km2,人均公园绿地13.35m2。在这种情况下口袋公园应运而生。[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