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地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影响——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26 07:03

文献综述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的学业与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大学生处于青少年转向成年人的过度期,这一时期是青年开始从家庭这种独立出来,开始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但随着压力的增大,很容易诱发焦虑,自卑,抑郁等情况。校园景观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接触的最多的第二自然,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各类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所承载的功能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大学生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的层次,而应注重于维护和调节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功能。因而,如何对于校园景观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之能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满足其各种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于学校与学生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相关研究

许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是最早的几个将植物,水和自然景观与身心的恢复治疗相联系起来的国家之一。受到中国的古典哲学的影响,传统的中医强调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各种身体不适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一便是本于自然,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浑然天成,既将大自然的山水缩移摹拟到一个小小的人工环境之内,突然自然的趣味而较少人工的情调。每个人都能够在园林之中享受到大自然的阳光,花草树木与山水景观。人们可以通过园林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情操,从到达到身心健康。

西方希腊之一的希腊在那时起便注重园林与自然界的和谐作为重中之重。使人能够在园林之中感受自然的乐趣。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康复性景观对于市民身心压力的恢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恢复性环境的定义为能够帮助人减轻压力,减少心理疲劳,对于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总要作用的环境。康复性景观(healing-landscape)在风景园林界被定义为与治疗或康复行管的景观类型,指那些包含着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的场所,它们以能够实现精神,心灵与身体的康复而出名。两者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通过对于景观的营造从而对于处于环境之中的人的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的进行一定的恢复。

  1. 相关理论
    1. 景观疗愈

疗愈景观空间是通过植被种植和科学的绿地规划呈现出优美舒适的环境,以“人文结合自然”为原则营造畅达的体验空间[5]。而景观疗愈顾名思义既为运用疗愈景观空间为对象,使人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价值,进而激励自己产生积极情绪,有效疏解精神与生理的压力。从而使使用对象的心理与生理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改善

    1. 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是指一种独特而具有丰富内涵的场所,它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前,人们认为大学校园内的整体环境即“大学校园”。现在人们定义“大学校园”是指一切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为建筑、小品、植物和山水等;而且,校园的环境趋近于城市的形态,大学校园奕被称为“城市化的校园”。

    1. 人体工程学与环境心理学

在丁绍刚的《风景园林概论》将人体工程学定义为:以人与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运用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环境中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的活动的要求。环境心理学作为人体工程学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营造景观的康复作用更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与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环境的最优化,既什么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其着重研究的问题包括: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以及在已有环境之中的人的行为和感觉。而在1978年由斯托克斯主编的《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一书之中,对于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其中与景观相联系的主要三个方面为:私密性即人在环境之中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使人可以放松自己,释放自己的天性,从而对于心理和精神的压力进行一定的释放;其次,环境之中色彩对于人的影响,即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红色代表着活泼,运动。绿色代表着自然,生命。最后,人际距离,即人有领域的本能和意识,人的周围好像有一个气泡。例如,在沙滩或者草坪上铺着一块毯子或者一把伞,人们就不会随意进出这个范围。此外,现代的研究还证明,人与人的接触由于人们对于接触对象的不同心理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1. 压力减少理论

压力减少理论由Roger Ulrich提出,又被称之为压力缓解理论。他认为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的交通以及垃圾、噪音等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对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使城市居民常常处于压力较大的焦虑状态。他认为当个体处于压力或应激状态时,接触某些自然环境可缓解由应激源造成的生理、心理及行为上的伤害,而城市中的环境往往对此缓解过程有阻碍作用。他在一定的研究上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的压力水平降低,是个体的自主唤醒水平下降、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以促进机体补充能量和资源消耗;而拥挤、充满建筑物的城市环境则有相反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