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文献综述

 2022-08-16 06:08

江苏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摘 要:农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注重质量和效益,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的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利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等数学方法构建各省市的生态农业评价体系模型,探究目前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 主成分分析 综合效益 层次分析法

引言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近年来,随着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相关人员应提高对目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关注度,在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促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与提升。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质量。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发展的动力,推动生态农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同时。面对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劣和各种挑战,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成果

林东平和张海峰(2017)建立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多层次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效益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 经济效益对生态农业效益的影响相对最大,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相对最好。[1]

陈培彬,张精,曾芳芳,朱朝枝(2019)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 方面共 13 个指标构建我国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前列的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 11个地级市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浙江省生态农业效益排名暂时呈现浙中最优,南北两面居中,东西两翼靠后的格局。[2]

黎振强(2015)根据生态农业的内涵构建了湖南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了影响湖南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 3 个主因子,统计测度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总得分,并在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出了影响湖南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排在前面的主要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因子。生态农业综合效益与经济、社会因素的关联程度分别为 0.98和 0.97, 而与生态因素的关联程度为 0.91,后者相对低于前者。这表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除了继续保持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素外,还需要重点关注生态因素,通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