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表面粗糙度评定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2021-11-02 21:13:4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机械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表面粗糙度评定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机械、电子、光学等精密加工行业中的地位也显得越发重要[1]。

在工件的加工过程中,工件的自身材料﹑加工设备等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从生产实践表明,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大小, 直接影响零件的耐磨性 、配合性质、密封性﹑疲劳强度以及抗腐蚀性等[2-5]。

按照表面轮廓形状的不同,可以将表面轮廓形状偏差分为宏观几何形状误差﹑中间几何形状误差和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分别用表面形状误差﹑表面波纹度﹑表面粗糙度表示。

通常有两种方法对表面形状误差﹑表面波纹度﹑表面粗糙三类形状偏差进行分类。

第一种是根据工件表面上波距(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的大小情况:波距大于10毫米,并且表面轮廓的起伏变化没有周期性规律的属于表面形状偏差;波距在1-10毫米之间,并且表面轮廓的起伏变化有周期性规律的属于表面波纹度;波距小于1毫米,并且表面轮廓的起伏变化有周期性规律的属于表面粗糙度。

第二种分类是根据波距和幅度的比值来划分的:比值大于1000的属于表面形状误差;比值范围在50-1000的属于表面波纹度;比值小于50的属于表面粗糙度[6,7]。

科学的对表面粗糙度评定方法的研究,增强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提出和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经历了由定性评定到定量评定两个阶段[8]。

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展开对二维表面轮廓的测量与粗糙度信息的评定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