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机制对影子银行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25 20:11:54

全文总字数:4318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自1996年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机制有效发挥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并逐步形成了我国当前双轨的利率体系:一方面我国已逐步实现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市场中存贷款利率这一金融市场重要环节仍处于管制之下。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在为影子银行提供平等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影子银行生存空间,更增大了其不确定性与风险。因此,要通过完善金融环境,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机制;明确影子银行定位,形成有针对性的风险归口监管制度等多种有效手段促进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大研究我国利率机制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现行利率机制与影子银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1、在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的机制下,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王庆安、李娅(2014)认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子银行在特殊阶段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根据我国当前影子银行状况可以定义为:那些行使部分传统银行功能进行信用中介活动,但是运作方式、监管制度以及交易形式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而又和银行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非金融机构。吴雷雷(2013)认为,国内的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另外,李扬(2014)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应筹资者和投资者们的多样化需求而产生,并依托现代信息业而发展的,要想禁绝其发展,甚或是对其进行稍微严格的监管,必然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价。李义奇(2013)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只是银行的影子,整体上影子银行业务仍依附于银行体系,经营架构主要是资产池,银行是这一业务体系的核心。王元(2014)认为,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重新加速推了影子银行发展加快,但实际上,不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实际来看,2010

年以来影子银行发展的加快,都是由于利率管制仍然存在,促使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来规避利率管制。李义奇(2013)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从资金来源、产品设计到市场运作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看作是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在经济领域和范畴上的一些延伸,是银行主动将手中的资源转出传统存贷业务所造就的,与美国主要由资产证券化所组成的影子银行相比,还比较初级,可以看作是银行的影子,受商业银行主导。付娜(2014)认为,当前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与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在信贷理财领域,银行与监管机构开始了各式的博弈。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

2、利率市场化下影子银行产生的问题:闫彬彬(2013)认为,利率市场化下,影子银行业务缺乏监管影子银行业务缺乏监管,其迅速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金融风险。而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波动将影响影子银行的资金安全,进一步放大影子银行的风险。影子银行系统在社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发生风险,将造成严重后果。姜华东(2013)也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放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我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刘澜飚、宫跃欣(2012)认为,影子银行系统存在结构性内生性缺点。在影子银行系统实现流动性转换的过程中,尽管其使用的金融模型越来越复杂,但在高杠杆率的作用下,聚集流动性却变得相对容易。由于影子银行承担的风险扩大,为平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其对新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这就导致了杠杆率扩大。从2008年次贷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在银行无法从优质借款人手中得到资产时,银行将次级借款人纳入资金来源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黄益平、常健、杨灵修(2012)认为,最近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向公众销售理财产品的信托融资和由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委托贷款两种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个别违约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赎回,需警惕中国的信托融资形成资产价格下跌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被迫抛售资产之间的恶性循环以及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3、针对利率市场化下影子银行产生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王庆安、李娅(2014)提出利率改革将会影响到影子银行的发展步伐与方向,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稳

定的市场基准利率形成体系以通过市场利率来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以及风险走向很有必要。朱梦楠等(2012)认为,在不存在影子银行的情况下,加强传统银行的资本监管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的福利;在存在影子银行的情况下,对传统银行愈加严格的资本金要求反而可能会促使银行进行监管套利,导致影子银行更加活跃,此时为提高社会福利,应对影子银行体系实行部分监管;而当对传统银行监管比较宽松时,对影子银行实行彻底的监管,有利于社会福利最优化。也即表明,社会最优选择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从而也为当前国际组织和美欧等国对影子银行体系所进行的监管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周卫江(2012)认为,要区别对待国内影子银行,既要发挥其作为融资渠道补充的有益作用,也要有效防范其风险。另外,要将银行表外业务作为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有益尝试。李蔚、苏振天(2012)建议,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决策者作用,广泛收集、整理并及时公布影子银行机构的系统性信息,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秦岭(2009)认为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重点应控制其行为的风险性,包括业务模式的个体风险性与系统风险性。钟伟、谢婷(2011)指出,未来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应以减轻内生脆弱性和加强外部监管两方面作为突破点。袁增霆(2011)认为,国内影子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转型的天然载体,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给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影子银行业务采取审慎监管是可行的金融稳定策略,但作为一种货币信贷的政策环境,主动适应要强于强行阻断。周莉萍(2012)指出,对我国影子体系,不应盲目复制国际监管模式,而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鼓励其发展,并监测内在风险机理。巴曙松(2012)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实际上可能部分实现中国金融体系中诸如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方面一直无法有效突破的改革目标,因此,对其严厉打击,不如规范其发展。李世宏(2012)认为,我国金融发展阶段和市场结构决定了影子银行体系呈现和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需要正确评判影子银行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同时建立影子银行体系和传统银行体系的防火墙及多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

综观专家学者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也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利率市场化大环境本身的忽略。在已有文献中,绝大多数的研究主体是影子银行这一本体,

研究内容多局限于影子银行本身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而少许忽略研究影子银行所处利率市场化之大环境,未能在阐述影子银行研究的同时,突出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2)理论缺乏实践性。较多文献对促进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理论性很强,但对其落地可能性和成功率尚未有合理评估;(3)已有文献中,较多文献提及建议时仅局限在金融体系内部,而在金融体系之外的考虑,例如怎样让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考虑则显得较少。

因此,本文将以我国现行利率机制为主体,从我国当前利率机制改革方向的入手,结合影子银行的基本情况,阐述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在建议与解决措施的提及环节,重点从利率机制本身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