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7 09:08

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摘要:校园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一系列专门针对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信用贷款产品纷纷涌入各大高校。校园借贷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解决了学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校园贷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平台集体跑路现象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无力偿还网络借贷欠款跳楼身亡,某些平台对不能按期还款的学生暴力催债甚至发展出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一时间将备受资本青睐,广为社会关注与热议的校园借贷腿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键词: 大学生; 风险防范;校园借贷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研究者关于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研究。张玉华(2012)指出大学生消费结构明显不合理,享受型消费占比偏大,精神文化消费不及物质文化消费水平: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能统一,比如消费观念正确,但是消费行为却出现偏差;“面子消费”、“炫耀消费”时有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大,一类大学生生活奢侈,另一类大学生生活拮据;储蓄意识有待增强。刘浏(2009)从心里特征进行分析,他指出大学生有追求自我的需求,个性化心里的驱动,消费容易受媒体及所处环境等信息的影响。刘洋(2016)等从四个方面对网络分期购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经济状况,得到的结论是生活费少及高的两类人对贷款额度要求高,其次是消费观念,一般的学生在没有能力购买时会选择分期付款购买,这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有利于网络分期付款平台的发展。另外,再次是平台提供产品的质量、平台的利息等因素。最后是大学生心理因素,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分期购物是因为缺少现金,说明大学生的生活压力是造成分期付款的影响因素。同时作者指出商品质量及售后保障问题、购买费用成本等问题不容忽视。齐建楠(2016)谈到大学生分期付款的背景,随着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申请难度的加大,为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另外大学生分期购物的违约金风险相对较小,吸引商家的注意。可以说网络分期平台的出现时并不是偶然的。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分期付款平台出现了,事物的出现都有其风险。卢峰(2017)谈到了长尾风险,即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服务人群更广,一旦出现金融风险,故负面舆论会更大。丁凤娇(2016)指出大部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集中在2000元以下,相应资金容易出现短缺,对未来是否使用网络分期付款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增加,表明网络分期付款平台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郑春梅、贾姗姗在(2016)中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几个典型的校园借贷平台的发展模式,揭示出当前我国校园借贷平台存在审核不透明。借贷风险大及变相高利贷的问题,并给出了明确监管主体、对平台施行分类管理、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征信体系建设等六条发展建议。黄志敏、熊伟辉在(2016)中明确了校园借贷平台可能涉嫌的违法违规风险,包括暴力逼债的风险,非法经营的风险、欺诈诱导的风险,针对这些违法违规问题应切实加强“校园贷”类P2P平台监管,明确P2P平台监管主体,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全面排查风险,强化宣传防范和分析预警,开展专项打击,督促“校园贷”类P2P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守法经营,堵塞监管漏洞,推进“校园贷”P2P金融服务平台规范运作。林荣琴在(2014)一文理清了网络借贷与传统民间借贷的区别,并从主体、环境、主体行为三个角度出发对网络借贷法律风险做了划分,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以下对策,从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明确平台法律性质的维度出发防范主体不明引发的法律风险;从注重保护借贷双方的个人隐私,提高平台透明度,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的维度出发防范环境困扰引发的法律风险;从加强资金审核跟踪机制、制定行业标准的维度出发防范主体行为引发的法律风险。戴丽群在(2016)中以大学生感知潜在风险的实地调查为切入点,通过对百余名大学生网络借贷平台的潜在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风险维度对这一群体感知风险的解释度,在此基础上为平台完善自身管理、拓展市场潜力提供相关依据;刘文璞主编的(2011)在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小额借贷的实践,提出了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欺诈防范;北京银监局编著的(2010)采取实例分析的形式对贷款新规进行解读。其中个人贷款案例3个,每一个都有相应的政策规定对照、执行难点和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及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未分析目前在贷款反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监管提供有益参考。

目前,国外研究者关于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研究。对于消费异化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消费问题逐步加深,这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重视,并开始着手研究。我们把那个时代称之为“镀金时代”,很多富人们挥金如土,对时髦奢侈品展开狂热的追捧,这种行为很快引起了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n Bunde Veblen)的注意,他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也是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根据他所洞悉的这一切猛烈批判了这种奢侈无度、肆意挥霍的行为,创造性的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一概念。他(1899)揭露了上层阶级通过高额消费来炫耀自身的财力及其社会地位这样一种心里,认为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实现只能凭借炫耀性消费。除了凡勃伦以外,很多社会学家也把注意力投入到了当时社会的消费问题,例如:得过得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2001),指出用时尚作为消费的标准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消费,认为人们可以用时尚来解释其消费。Kara(1996)考察了信用卡消费的态度问题,在文章中,Kara指出可以将使用贷款的主体态度分为四个维度,包括厌恶、迟疑、喜欢和感兴趣。通过研究这四个维度的主体态度来展现态度对信用卡消费的影响,以一定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结果,分别考察了厌恶、迟疑、喜欢和感兴趣对信用卡消费行为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厌恶和迟疑这两个维度的态度与贷款者使用信用卡行为成负向关系,而喜欢和感兴趣这两个维度的态度与贷款者使用信用卡消费行为则成正向关系。

Feinberg(1986)对信用卡对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面对同样的商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较没有信用卡的大学生来说,有信用卡的学生更容易购买,其消费金额更多,决策更快,信用卡与现金消费比较,可以看出,信用卡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冲动消费,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美国的Robert和Jones(2001)通过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个能够有调节功能的信用卡,可以影响着金钱态度与不理性购买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从技术层面构筑互联网金融安全的防控体系,Leonardo Beccheetti(2007)谈到要从操作系统层面、防火墙技术层面、入侵检测技术层面等简历操作互联网安全运营防控体系。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