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出行网络配流模型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2 05: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自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被大规模引入到中国的很多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绿色交通方式,其停放的随意性和便捷性是帮助解决公共交通接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接驳出行行为决策研究、出行时空特性分析、换乘的影响因素分析、接驳衔接的发展策略分析等方面。本文研究综述主要从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出行行为研究、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路径选择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出行行为研究

Daisik Nam等人制定了一个构想,提供多交通方式下的出行替代方案、路线和信息,其中包括网络内的P2P小汽车共乘,公交,城市自行车共享和步行。其中包括了有P2P小汽车共乘(驾驶员和共乘乘客)、洛杉矶地铁红线、洛杉矶市中心共享单车系统的多交通方式系统的运营。研究还提出了一个由优化层增强的仿真来为出行者在高峰小时提供出行替代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多交通方式网络能够提升公交的覆盖面积,并且当被正确设计以及整合至公交系统当中时,小汽车共乘和自行车共享会是有效的换乘方式[11]。

Neda Masoud等人的研究则对于上述的接驳模型中的多方式多路径接驳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2]。

Zi-jia Wang等人的研究采用网络方法, 建立了一种确定多种接驳方式(其中包括自行车)的地铁站可达距离和地铁站服务覆盖范围的方法。地铁使用了4000多条北京地铁出行数据,并使用GIS进行可视化表达。该研究对于自行车接驳路径和范围的确定提出了解决方案[13]。

张翔等人的研究视地铁站点为网络节点,以自行车优势出行距离为服务半径,构建基于自行车换乘地铁的网络,建立既考虑站点换乘效率和周边用地多样性、又考虑出行者时间预算的可达性测度模型。研究认为站点的可达性不是固定值,而会随着个体的出行起讫点和时间预算而变化[14]。

张思佳等人以接运地铁站点的多方式接驳网络内出行者接驳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改进既有接驳时间费用的计算方法。研究考虑地铁站点不同接驳方式的接驳范围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基于Logit-SUE的多方式接驳网络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5]。

方志祥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地理的位置相关时空可达性表达方法,该方法以时间地理框架为基础,,集成个人的活动需求,实现了面向个人的可达性表达, 提高了时空可达性分析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水平[16]。

王家川等人将共享自行车骑行的租、还空间位直对应为出行的起记点,基于出行OD分析了其整体时空运行特征和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运行特性。分析了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出现不均衡性的外部和运行特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不平衡性量化值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了典型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不均衡性数值,能够评估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区域运行的差异,以支持重点区域调度和监管[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