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干道交叉口延误模型在仿真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22-03-21 09:03

生活性干道交叉口延误模型在仿真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交叉口延误在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以及交通经济分析中是一个关键性指标。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私家车拥有量的上升,包括交通规划与管理的不尽合理,城市中交叉口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仿真运用仿真技术来描述交通的过程,通过交通仿真可以直观地了解分析交叉口设置方案的合理性。现已存在不少交叉口的延误模型,而通过运用罚函数模型可以分析得到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得到的数据用罚函数整理,对比仿真得到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出适合该交叉口的罚函数。针对生活性干道交叉口,研究其仿真中最适合的延误模型。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交叉口延误模型领域,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针对造成交叉口延误的原因进行数据调查与整合,利用所得数据建立理论模型。现有的受到业界认可的模型包括Webster模型、HCM2000模型、ARR8车均模型以及HCM1985模型。由于技术手段和根据实际情况计算调整的局限性,在建立模型应用到具体道路时还有一定的难度。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交叉口延误的研究较早进行展开,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利用模型分析延误分布[1]以及通过分析交叉口延误提高服务水平[2]。21世纪至今日,在此领域的研究逐渐变得多元化。

1.1.1用模型分析延误分布

2000年,Fu和Hellinga提出了在高度不饱和和高度饱和情况下延误变量化和延误变化的能力模型。

2009年,Gu和Lan质疑Fu和Hellinga提出的在高度不饱和和高度饱和情况下地单经验曲线模型是否较好地模拟了交通条件下地变异性。因此开发了基于交通统计分布模型对竞争对手地不饱和程度进行预测延迟地变化。[1]

2013年,日本的学者Peng CHEN、Han LIU用对交叉口延误演化的解释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道路行驶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为道路行驶时间的估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研究独立固定时间控制交叉口延误变异性的解析模型。通过假设确定性溢出队列,利用经典累积曲线推导出平均延误公式。然后,以马尔可夫链过程为例,阐明了信号交叉口发生随机延迟和溢出队列的机理。经研究发现,在欠饱和情况下,延误分布的形状随时间变化不大,而饱和和过饱和情况下,延误分布随时间变化,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趋于平缓。利用泊松分布和二项式分析得出结论,到达的变异性有显着的影响。[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