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条件下轨道交通站点选择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1 09:03

网络化条件下轨道交通站点选择行为研究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615亿辆,比2018年末增加2122万辆。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面临巨大压力,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受到广泛关注,轨道交通拥有快速、高运量、环境友好、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成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始建于1863年1月10日,位于英国伦敦,中国第一条地铁于196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成并通车,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44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包括青岛、长沙、宁波、杭州、郑州、石家庄、西安、成都等多座城市在内的数十条新线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7783.32公里,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达6302.79公里。部分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已初具规模,实现从最初的“单线建设、单线运营”向多元的“网络化”布局转变。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的逐渐形成,网络化条件下各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连通性、换乘行为的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一出行目的有多条线路可供居民选择。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与线路型条件下,乘客出行行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轨道站点客流呈现时空分布多样性和均衡性较低。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化条件下轨道交通站点选择行为,对站点客流预测与周边交通设施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乘客出行对轨道站点选择行为影响因素一般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素。王卓群(2018) [1]发现内部因素通常与轨道运行方案有关,包括列车发车间隔、开行车数、开行方案等,外部因素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

2.1.1土地利用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