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市售花草茶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文献综述

 2022-08-06 15:27:00

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摘要:茶树的种植和利用历史悠久。许多国家的人们都有饮茶的习惯,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个人口味,人们会选择绿茶、乌龙茶或红茶。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防癌和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茶多酚在疾病治疗和畜牧业中已被广泛用作抗氧化剂,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和揭示。本文就茶多酚的定义、分类及其抗氧化活性方面进行了综述。本文还旨在探讨茶多酚在人类和动物健康方面的应用,为茶多酚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未来茶多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方向。

关键词: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动物健康

一、文献综述

茶被认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人种植和使用茶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茶在中国和许多国家都被广泛接受为日常饮品。自古以来,茶就被用作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保健品或药品。

一般来说,茶根据发酵程度可以分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三种类型[1]。茶叶中含有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热不稳定的酶。在发酵过程中,蒸汽加热会降低这种酶的活性,因此绿茶中含有更多的多酚化合物[2]。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绿茶比红茶具有更好的抗氧化特性。许多临床疾病已被证明与氧化损伤有关。茶多酚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调节体内不同类型氧化酶的活性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是由于酚羟基结构中的电子具有共轭效应;氢离子的结合能力减弱,故而更容易解离,因此活性氢离子中和自由基和其它活性氧,清除自由基[3]

先前的研究已经显示了茶的众多益处,例如抗氧化、抑菌、抗癌活性和调节脂质代谢。但是,现今的许多研究没有充分证明茶多酚生物活性的确切机理。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的理化性质、抗氧化能力与机制以及当下茶多酚应用于医学疾病的研究进展。

1.茶多酚的定义和分类

绿茶中所含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类黄酮、黄烷醇、酚酸等。茶多酚,通常被称为儿茶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基本结构为alpha;-苯并吡喃,约占茶叶干重的18% -36% [4]。茶多酚最重要的类型可分为以下4种:(-)-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5]。儿茶素由3个烃类环组成,在结构上分为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非酯型儿茶素(EGC,EC)。EGCG约占儿茶素总量的59%,而EGC占19%,ECG占13.6%,EC占6.4%。按抗氧化能力排序:EGCGasymp;ECGgt;EGCgt;没食子酸(GA)gt;EC=儿茶素[6]。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羟基的数量和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抗氧化性能。因此,儿茶素在B环和C环上具有较强的供氢能力,并且C环中的2,3-双键和不饱和4-氧代基团促进了邻二羟基儿茶酚的自由电子[7]。此外,这些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与分子结构、起始条件和反应介质的微环境有关[8,9]。除了茶多酚,茶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酚衍生物和多酚类似物,如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等。由于这些物质都具有4-氧代-3-羟基碳环结构,因此它们具有抗氧化性[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