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技术分析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文献综述

 2021-10-17 06: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1 引言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乳及乳制品成为了我国居民的重要营养来源和日常消费的食品。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右为突出,霉菌毒素是一种存在饲料和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毒素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

牧草等农产品在收割、运输与贮存过程中极易发霉,易被黄曲霉毒素侵染。

反刍动物采食感染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其乳汁中也会分泌出黄曲霉毒素,即使微量的黄曲霉毒素也可对动物和人体造成危害[1]。

在饲料的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同样会产生霉菌毒素,而当给奶牛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霉变牧草和饲料时,饲料中有害的霉菌毒素可转移到牛奶中,使牛奶的质量降低,产品出现安全问题。

在2012年发生的黄曲霉毒素奶事件,更是将中国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因此,如何对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就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要对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其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就以黄曲霉毒素M1的分析检测方法为例展开讨论,常用的传统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薄层色谱分析法(TL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等[2]。

上述几种传统方法虽然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但因在检测中需要昂贵的仪器、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和繁琐的检测程序等各种原因极大的阻碍了其在实际检测中的运用,与之相比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技术则以其简便、快速和低成本地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而在本次实验中亦使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技术进行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检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