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营销改进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2 20:14:56

国内外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与理论

1.1森林公园旅游的概念

兰思仁、戴永务、沈必胜(2014)认为森林旅游是人们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所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和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强劲动力,是实现兴林富民和兴旅富民的重要途径[1]。隋新玉,刘兴双,王慧(2020)认为对森林旅游概念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森林旅游是任何形式的野外游憩活动,狭义上则认为森林旅游是旅游 者在业余时间以森林为背景而进行的各种游憩活动。学者们还从游客体验、旅游审美、资源利用的角度对森林旅游的概念加以界定。综合现有学者对森林旅游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将森林旅游内涵概括得到以下属 性:(1)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2)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并使旅游者获 得愉悦;(3)游憩活动;(4)可持续管理;(5)文化性;(6)绿色生态保护。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森林旅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9]。张天博(2020)认为森林公园建设就是从森林旅游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景观植物。采用恢复生态、重建自然景观等手段,完善森林公园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当前我国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绿色产业的发展速度。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以生态为基础,促进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使生态建设成果转变为经济建设成果[5]。卢志华(2020)认为森林旅游是指游客借助森林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游客在森林旅游的整个过程中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享受着森林独有的返璞归真的美景,满足自身求知、保健、疗养等需求,感悟森林生态的自然美、真实感。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只有树立永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森林生态旅游业才会带动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健康科学化的发展[13]

1.2有关消费者行为理论

李敏,程钱(2018)认为西方理论界曾搭建各种模式来总结描述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诸因素,1969 年霍华德·J. 和 J. N. 谢思合作 建立的霍华德—谢思模式是其中代表。该模式将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分投入、知觉与学习建构、消费行为产出 三个环节。“投入”是消费者接收到的来自外界的刺激物。“知觉与学习建构”是消费者将所获刺激信息结合个人 因素后产生的消费意愿。“产出”是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行为。他们认为,潜在消费者受刺激物的刺激,唤起需求以产生购买动机,进而有情感反应和态度变化,结合其他限制因素权衡自己对满足动机的相对能力,最终出现公开 的购买行为,转成现实消费者。因此,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外在、刺激、内在和反应 4 个因素。其中, 外在因素含个体特征、文化、社会阶层等。刺激因素有产品实质、产品符号和社会等刺激因子。内在因素是刺激 因素和外在因素在个体心理上的反应,包括购买欲望、需求、动机、偏好和态度等,是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6]。郑浦阳(2020)认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叫做效用理论,它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一理论 将要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种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种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7]

1.3服务营销理论

7P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7Ps)是在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得出的理论,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 People )、过程( Proces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

人员(People): 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某种服务的消费过程中,这是7P营销组合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知识工作者、白领雇员、管理人员以及部分消费者将额外的价值增加到了既有的社会总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中,这部分价值往往非常显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