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Under the Skopos Rule文献综述

 2022-07-25 12:49:02

文献综述

1.引言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我们更倾向于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将目的论引入到文学翻译中,认为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文学翻译可通过归化、异化、直译、增译等策略(吴中英,2013)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及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2.研究背景

纵观国内外翻译学的研究历史,翻译家们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始于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动态对等学说(何鹃,2015)。在国外,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即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周辉玲,2013)。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有综述、评介和翻译三种方式,涉及翻译批评、翻译策略、翻译教学、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等方面的研究(罗小红,2016;胡桂丽,2014)。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目的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中,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译文的翻译策略、技巧以及对翻译问题的剖析(胡桂丽,2014)。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小说《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研究其中的翻译策略。首先从目的论出发,研究其理论背景以及目的论三原则。接着介绍《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及作品内容大概(范德瑞,2012)。最后从翻译策略着手对中译本进行实例分析,其中包括了归化,异化,直译和增译这四种翻译策略(何鹃,2015;孙紫桐,2016;刘颖,2014;李峥峥,2015)。从中我们可以对翻译策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结语

通过翻译目的论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在准确把握原语作品含义的前提下,还要挖掘文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抓住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熟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交流习惯,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指导下,摆脱原语句束缚,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最适合读者需要的译文,达到对原作语言风格及艺术色彩的完美再现。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