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cofeminist Analysi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Joy Luck Club文献综述

 2022-06-24 11:06

文献综述

  1.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而谭恩美(Amy Tan)的出现引来了美国华裔文学百花争艳的春天。她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一经出版便成为了美国文坛著作,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九个月之久。《喜福会》展现了初代移民母女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融合,在华裔文学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1989年,《喜福会》电影版在原著出版两年之后被搬上荧幕。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它的文学价值。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角度对《喜福会》作出解读,最终得出了各有特色的见解,让这部著作影响更加深远。本文另辟蹊径,将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阈来解读《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过程,以探讨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可能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2. 国外研究状况

谭恩美作品的普及带动了大批华裔作家的兴起,让华裔作家在美国开始受到关注。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关于谭恩美作品《喜福会》的研究热潮。在《喜福会》中,谭恩美以母女思想观念冲突和融合来细腻刻画复杂的母女关系,即母亲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女儿代表的西方文化。

国外学者们对《喜福会》的内容评价褒贬不一,批评学者认为她的作品歪曲中国传统文化,为了依附西方社会刻意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其中有人认为,谭恩美在创作过程中一味地描述中国传统的落后、愚昧,无非是为了满足西方社会和美国人的猎奇心理。华裔学者赵建秀(Frank Chin)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他对谭恩美这种书写方式的不满, 他在专著《大哎咦》中认为“谭恩美是个伪作家, 伪华裔”:在《喜福会》中, 她伪造了一种根本不存在、也没有人喜欢的中国文化,十分荒谬。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完全持不同的观点,文中描写的母女关系的冲突和融合恰恰代表了作者谭恩美对自己身份的意识重构。美国华裔学者尹晓煌(Xiaohuang Yin)在其作品《美国华裔文学史》(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50s)中指出:与汤婷婷相同,谭恩美也是一位开拓者,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理应占据特殊地位。国外对谭恩美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围绕母女关系展开的女性主义研究、族裔身份的研究以及意识形态的研究。1990年,林英敏(Amy Ling)出版了她的专著《世界之间:华裔美国女作家》(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揭示了谭恩美等女作家如果在美国主流文化与家庭内部的中华文化传统之间艰难抉择,在种族、性别和政治多个维度中寻求自己的身份。也有不少学者将生态批评与女性解放相结合,例如,蒋文倩(Wenqian Jiang)和常留英(Liuying Chang)以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来探究女性和自然的联系,以此寻找女性从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3. 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0年, 王立礼教授在《外国文学》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评价谭恩美的文章《评介谭爱梅的lt;喜幸俱乐部gt;》之后, 国内便涌现了大量研究《喜福会》的学者。到2019年,已经有216篇研究关于《喜福会》的硕博士论文。可见,谭恩美得作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华裔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而文学界对她的研究也在逐渐加深。

国内对《喜福会》的研究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是中美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母女各自思想差异以及她们自己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代表作品有孙菲菲的《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透视lt;喜福会gt;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下载量高达6889次;其次是探究女性主义;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研究,比如麻将、神话故事。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研究美国华人女性写作理念的继承与开创,陈晓晖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重点考察女性在不平等文化中的迷失与自我寻找,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他还探讨了西方主流传统下的中国想象与当代华人女性写作中蕴含的中国想象之间存在的深渊联系。还有少数以生态角度为切入点解读谭恩美的作品,如王立礼的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又如周圣权的《生态批评视角下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挖掘华裔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产生的碰撞。虽然国内对谭恩美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对比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大多以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拓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