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Contradictory Performances of the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文献综述

 2022-03-18 21:37:14

文献综述

1. 前言

《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是英国伟大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欧洲正处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率先通过工业革命走向帝国的巅峰,随之而来地诞生了一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匠,他们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败坏的社会道德,猖狂的拜金主义和严重的社会不公进行严厉的批判,强调恢复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而查尔斯·狄更斯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远大前程》是查尔斯·狄更斯晚年于1860至1861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皮普这样一个贫穷的男孩“即将到海外去赚钱的lsquo;绅士rsquo;(更准确地说是办事员)身份的形成过程”(2000),它不仅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通俗幽默,宏伟讽刺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作者晚年在经历了个人生活上的种种变故之后对社会黑暗面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重点对《远大前程》中人物矛盾的表现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产生原因,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查尔斯·狄更斯在19世纪80年代写成《远大前程》并在其周刊《一年四季》中刊登。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也是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名学者埃德加·约翰逊(1969)曾赞赏《远大前程》 “在狄更斯所有作品中结构最完美,语言最丰富。”。显然支持者认为由于这是狄更斯晚年作品,所以作者对小说结构的编排更加合理,而对于小说人物的描写贯彻了一贯的怪异风格且更加细腻生动,结局也变得更加温馨,符合作者的心态。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其画风突转的写作风格感到失望。他们认为相较于《雾都孤儿》或是《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的人物刻画显得相对虚弱,疲乏,并且认为狄更斯并不了解妇女,认为虽然郝薇香小姐一直教育艾斯黛拉要伤害所有的男人,但是最后她仅仅只是伤害了皮普的心。对于主角的描写非常简略,周围的人物却更加令人感兴趣。

国外对《远大前程》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小说人物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小说中人物的行为都因其心理外化所产生的(1985),也有一些学者从教育角度对主人公皮普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1964),还有的从狄更斯对女性的态度对郝薇香小姐进行分析(1989)。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纳西尔(1986)将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与该小说中的皮普进行对比。从两人相同的孤儿身份和不同的远大理想指出当时英国与美国社会文化的差异。而从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小说出版的时期正好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英国掀起关于物种进化的讨论热潮时期。于是有人认为狄更斯小说中人物性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受达尔文影响,由遗传因素转变为环境因素(1998)。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表面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实际却充满了拜金主义思想。正如肖恩·贺格拉斯认为“该小说从叙述角度,物质角度和象征角度,探讨英国19世纪身份与财产的界限,和以财产论身份的后果。”(2012)他们的这种充满讽刺的生活方式在小说中充分体现出来,且受到许多学者的讨论。

2.2国内研究现状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一直都受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激起了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认识。于是一些知识分子提出要进行文学改良。梁启超(1989)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开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是“小说界革命”的里程碑。自此狄更斯的作品便不断地被译介到中国,但开始国内只出现对狄更斯的中短篇小说的引进,到了20世纪初才开始有关于《远大前程》的一些零散的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国在方方面面学习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而狄更斯小说大量抨击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赞扬,所以产生了对狄更斯作品研究的高潮,但大多是对《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著名小说的研究,对于《远大前程》的研究比较少,只是顺便提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