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Jo March in Little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drogyny文献综述

 2022-03-16 23:04:42

文献综述

  1. 前言

路易莎bull;梅bull;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也是一位积极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女作家。她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理想主义哲学家、改革家和乌托邦主义者,无力支撑家庭生计。为了谋生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路易莎很早就开始从事家庭教师、裁缝、女佣等工作以补贴家用,她还在早年写过一些惊险小说。后来,一位出版商建议路易莎为女孩写一本书,起初她很不愿意,因为她自己是一个“假小子”,相较于文静的女孩,她更喜欢淘气的男孩。但是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她最终还是接受建议,以自己和姐妹们为角色原型,于1868年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小妇人》一书,从此名声大噪,这本书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尤其对于女性读者的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之一,直至今日还依然深受全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正如第一个为路易莎作传的传记作家埃德拉(Ednah Chency)所说:“又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但是《小妇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母亲们读着这些姐妹们的童年,延续着自己当年的欢乐hellip;hellip;”同时,自《小妇人》出版以来,各国学者也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大多是从超验主义、教育意义和女性主义等角度展开分析,而对于《小妇人》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的研究角度大多较为宽泛,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切入,通过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有关“双性同体”(androgyny)的理论视角,解读本书主人公乔·马奇的人物形象,探讨双性同体特征对于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自身发展的意义,以此丰富女性主义相关研究,且促进女性主义运动。

  1. 研究背景
    1. 国外研究状况

《小妇人》的创作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废待兴。其中一个明显的变革就是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不愿再被传统的道德规范所束缚,而是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作为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的改革者,路易莎不仅亲自投身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还用细腻的女性笔触写下《小妇人》一书,对当时美国女性勇敢打破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也打动了后世的无数女性读者,影响十分深远。《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小说的作者J.K.罗琳(J.K. Rowling)曾这样评价《小妇人》对她的影响:“读《小妇人》,有那么几个月我自己就是乔·马奇。”英国的《卫报》(The Guardian)也曾将这本书评选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百本书之一”。

就研究角度而言,国外学者多从教育意义、家庭生活、女性主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教育意义和家庭生活方面,国外大多学者都给与了肯定的评价。1981年,霍兰德(Anne Hollander)在《关于小妇人的思考》(Reflections on Little Women)中将本书评为献给儿童尤其是女孩的“经典之作”,她重点分析了书中四姐妹年幼时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形象对于她们成长经历的影响,指出本书对于引导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并认为书中对于女性意识复杂性的刻画比其他大多数作家更为成功。1994年,吉尔(Jill P May)在《女性主义与儿童文学:将lt;小妇人gt;融入美国文学经典》(Feminism and Children#39;s Literature: Fitting “Little Women” into the American Literary Canon)中指出这本小说超越了当时传统爱情小说的界限,作者笔下的四姐妹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女孩们把婚姻当作一切,而是打破传统家庭观念的枷锁,从小就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技能,尽管这些并不被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重视,但她们依然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动态发展,因此这本书对于研究美国的儿童文学和女性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都是围绕作品教育意义和家庭生活方面展开的,尽管有些人认为书中她对于19世纪美国家庭生活的描述有些过时,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用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共情能力描绘出了一幅十分贴近青少年成长历程的现实图景,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家庭关系的改善,以及青少年文学焦点的转变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除了教育意义和家庭生活方面,国外学者对于《小妇人》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也进行了解读。有人对路易莎笔下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也有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具有局限性。1982年,在《小妇人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Little Women)中,卡罗琳(Carolyn Heilbrun)认为《小妇人》这本书的魅力与其说体现在乔在生活中男性化的行为举止上,更不如说是她的整个家庭在女性化模式基础上的一种重构。2002年,在《关上阁楼的门:对lt;小妇人gt;的女性主义解读》(Closing the Garret Door: A Feminist Reading of Little Women)中,塞克(Deborah Thacker)和韦伯(Jean Webb)认为路易莎这位女作家身处“阁楼”之上,那是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在那里她可以随心所欲不受干扰地表达自己,而《小妇人》这本书就是路易莎在热情地邀请她的女读者们来参观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研究都揭示了要想成为路易莎笔下的“小妇人们”,需要进行持续性的学习、进取,最终才有可能在家庭或专业领域里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也有些学者对书中的女性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例如,1979年,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在《lt;小妇人gt;:奥尔科特个人的战争》(Little Women: Alcott#39;s Civil War)中指出奥尔科特在《小妇人》中并没有完全推翻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抹杀了乔作为经济独立的单身女性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她本人内心的思想斗争,一种在传统教义和新式思想中不断交替的矛盾心理。这些研究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本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小妇人》一经出版便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在国内也不例外,近十年国内对于《小妇人》的研究较为兴盛,各种角度的研究层出不穷。截至2020年底,中国知网收录的与《小妇人》有关的中文学术论文已有600余篇,出版学术期刊140余篇,学位论文30余篇。

这些研究大多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类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展开研究。这个角度的研究较为深入,学术论文产量较高,主要是从女性意识、女性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解读。如2019年徐蔓玲的硕士论文《“小妇人”的反叛与回归——论lt;小妇人gt;中父权社会里女性生存困境》运用福柯的监狱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建理论探讨了主人公乔·马奇是如何在抗争当时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遭受外界与内心的双重打击、最终走向抗争失败的结果,批判了父权社会对于女性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2018年,赵雪娇的硕士论文《从“服从”到“超越”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三部曲中女性内在性的变迁》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了19世纪后半期女性内在性的变迁,从被家庭伦理规范束缚到自我意识觉醒,并开始追求独立和梦想,这也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女性意识发展。此外,还包括一些学术期刊,如温钊莲的《lt;小妇人gt;的女性意识解读》、李跃华的《lt;小妇人gt;的女性主义解读——以乔为例》、张淑梅《从lt;小妇人gt;文本分析诠释奥尔科特对女性的界定》、阳萱的《从lt;小妇人gt;看十九世纪美国女性自由主义》、张素欣的《男性角色的缺失与存在-lt;小妇人gt;的女性主义分析》、唐静文的《lt;小妇人gt;中的女性意识解读》、赵佳月的《浅析lt;小妇人gt;体现的女性主义》等。这些研究都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对后续深入研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类是从超验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但也有几篇质量不错的论文。如王瑞雪的硕士论文《从超验主义视角重新解读lt;小妇人gt;》提出马奇姐妹都坚持自我独立精神,都注重提升自身的精神,这给她们增添了人格魅力。王玭在硕士论文《lt;小妇人gt;中体现的超验主义思想》中指出正是超验主义思想赋予了主人公乔·马奇独特的性格特点,才让她成为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女性形象。此外,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焦倩倩的《lt;小妇人gt;与超验主义自然观》、于倩的《道德伦理与人生选择:论lt;小妇人gt;中乔的爱情与婚姻》等。这些研究虽缺乏系统性,但也是对后续研究女性人物自我成长的有效补充。

第三类是从教育意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关于这方面的学位论文不多,研究较为浅显,如黄艳在《家庭教育的典范——浅析lt;小妇人gt;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中提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杜鑫和余高峰在《自立女性的精神之旅——解读lt;小妇人gt;中马奇姐妹的成长历程》分析了书中的小妇人们都遵从内心去选择伴侣、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努力追求梦想,塑造了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形象。这些研究都指出了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意义,不仅鼓励了女孩们要勇敢追求自由和梦想,也给家长读者们提供了和教育方式相关的指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