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English on Cantonese Based on Dynamic System Theory文献综述

 2022-01-23 09:01

全文总字数:4313字

文献综述

1. 动态系统理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者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是既迁移理论、模因论等传统理论后,语言学研究领域里新兴的理论学派。动态系统指事物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运动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一切系统都处于不断运动当中。动态系统理论源于经典力学,而Larsen-Freeman的《混沌/复杂性科学与二语习得》(1997)首次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当中,她不仅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基本框架,而且掀起了应用语言学家逐渐聚焦并使用该理论的热潮。纵观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语言发展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对动态系统理论的介绍。动态系统理论将语言的发展轨迹大致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初始状态、非重建平衡态、变异性以及非线性发展(刘芳和李胜,2017)。如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对这四个部分做了详细的阐述解释(de Bot,2007;沈昌洪和吕敏,2008;许希杨,2015;苏琪,2018等)。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语言系统内部拥有无数的子系统,任意一个子系统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产生变异,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但是这些影响并非立竿见影的,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发展会受到斥力的阻碍,即我们所熟知的石化现象,而动态系统理论则将其称为“吸态”(苏琪,2018)。换言之,语言的发展就是不断从“吸态”向“斥态”转化,再从“斥态”向“吸态”转化,最后产生不可预测结果的过程。其实,这一过程与哲学上的量变与质变过程如出一辙。当发展处于“吸态”时,便是处于较为统一和平衡的量变阶段;反之,当发展处于“斥态”时,便是处于产生显著变化的质变阶段。

二是将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相结合。在动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郑咏滟(2011)对二语词汇发展进行了研究,詹先君(2018)则对二语自我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些学者发现前人的诸多研究对石化现象的解释,仅仅归因于语言的输出输入以及母语的影响等方面,却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结论都较为片面。所以,为了更深入了解母语与二语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将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相结合,并为该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借鉴。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影响

Ulrich Weinreich(2011)认为:“任何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干扰或效应。”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一语对二语的影响,进行了在迁移理论、模因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的研究。Rod Ellis(1994)将一语的迁移分为了正迁移与负迁移两个方向,并指导了国内语言学家进行粤语对英语语音语调学习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张杰,2017)而何自然(2003)则将模因论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丰富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指导,也给我国粤方言中英语外来词及其顺应性研究(刘华,2016)提供了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