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与再认——试论大卫·林奇电影中的焦虑意识文献综述

 2022-08-19 09:41:49

“癫狂与再认”

——《试论大卫·林奇电影中的焦虑意识》文献综述

摘要:大卫·林奇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其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学者们对大卫·林奇电影的内容解析、叙事手法、风格对比等多个方面都已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对大卫·林奇电影的多方面研究,归纳研究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之处,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核心探求大卫·林奇的电影风格。

关键词:精神分析;大卫·林奇;电影风格;

导演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穆赫兰道》《蓝丝绒》《橡皮头》等。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其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尤为擅长于充分利用类型电影的元素,将类型片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风格化的混合重构,在游戏般的创作过程中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品格。如丛峰在《梦魇与现实——大卫·林奇和他的电影》写道:看大卫·林奇的电影犹如穿梭于梦境,现实被推至遥不可及,而我们则跟随他的影像直沉人丑恶人性边缘的梦魔深渊,在那里我们被熊熊燃烧的地狱烈火煎熬烧烤,泛着糊味焦虑无奈地辗转于暴力施虐诡异极端的人性扭曲与爱及宽容之间,而本能和潜意识中的冲动又使我们原本稀薄的道德判断更显无力,只有潜藏于人性深处的恶性无限放大。

对大卫·林奇电影的分析研究,多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对大卫·林奇电影的风格内容解析,如陈姝的《lt;穆赫兰道gt;之“梦”的解析》,游飞的《大卫·林奇的生平及作品》;第二,大卫·林奇电影的叙事手法研究,如孙怡的《梦与现实的边缘——谈陌生化在电影lt;穆赫兰道gt;中的使用》,于洪芹的《颠覆与重构:lt;蓝丝绒gt;主要人物体现的后现代元素》,王凡宇的《大卫·林奇电影的焦虑叙事》,杨昱旻的《石头的魔力——大卫·林奇的石版画奇缘》以及张成的《大卫·林奇电影的影像表意研究》;第三:大卫·林奇电影与其他电影的比较,如杨慧茹的《惨淡现实与荒诞梦境——比较论述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电影中的奇异审美世界》,梁媛的《穿蓝丝绒的女人——论电影lt;蓝丝绒gt;lt;天边一朵云gt;的性场景和歌舞曲元素》;第四,将电影作为精神分析文本进行解读,如王亚静的《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大卫·林奇电影解读》,袁洲的《作为精神分析文本的大卫·林奇电影》等等。

首先,在对大卫·林奇电影的风格内容解析方面,学者对电影内容方面的研究大多离不开对大卫·林奇生平经历的研究与概括,对其电影内容的分析也多以“梦境”来进行阐释。例如,在杜庆春的《大卫·林奇:在电影的梦境中造出诡异之花》与高兴的《梦境的华丽——大卫·林奇的电影理念》中,都是在对大卫·林奇的生平经历做了充足的研究之后再以“梦”为载体对内容进行分析阐释。在《梦境的华丽——大卫·林奇的电影理念》中作者写道:林奇的性格中既有狂野又有理性,既有循规蹈矩的情节设计,又有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对于专注于“超觉静坐”三十三年的林奇而言,捕捉住创意似乎是家常便饭,对于人物内心深处思想的挖掘也高人一筹。在《大卫·林奇:在电影的梦境中造出诡异之花》中作者写道:1946年1月20日出生在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市的大卫·林奇,是美国艺术圈里的多面手,大卫·林奇把自己的传记曾经浓缩成三个词:鹰牌童子军、密苏里、蒙大拿,这个浓缩是他对自己的童年的总结。学者们通常认为林奇的电影内容与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电影内容解读方面,许多学者选择了“梦”作为载体。把电影看成是人类之梦的说法早已有之:1916年,雨果·闵斯特堡说“在影戏里,我们的幻想被投射到银幕上”。1937年,伊利亚·泰勒称好莱坞为“梦幻工厂”。1953年,苏珊·朗格把电影称作“梦境化的现实”,认为“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这是梦的方式”。陈姝的在《lt;穆赫兰道gt;之“梦”的解析》中写道:拨开看似杂乱的情节线索,其主要部分则是影片主人公戴安妮的一个梦境。弗洛伊德将梦的本质定义为“愿望的达成”,而本部影片中的梦境也是通过“梦的改造”作用对戴安妮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望”进行的一个投影。在《梦境的华丽——大卫·林奇的电影理念》一文中作者也写道: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在制作电影时对经典的尊重,对手法的创新,对叙述大而抽象情节的追求,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他个人的电影理念,正是这种追求创意的理念把开始时火光一闪的想法连在一起,在电光火石之间形成了一整块拼图。可见,“对于幻想梦境的诠释,对于欲望的展现,对于阴暗的揭露,使得大卫·林奇的每一部电影都充斥着浓重的个人色彩,“林奇主义”也悄然诞生。”这也正是研究者将大卫·林奇个人经历与其创作风格视为密不可分的原因。

其次,在大卫·林奇电影的叙事手法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多关注电影中的陌生化、焦虑叙事以及电影中的后现代元素。如在张成的《大卫·林奇电影的影像表意研究》中,他着重对影像叙事及梦的叙事进行阐释,在其中加入了对电影中后现代元素的选择与阐释。于洪芹在《颠覆与重构:lt;蓝丝绒gt;主要人物体现的后现代元素》中写道:林奇对这几个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颠覆与重构,用镜头表现了他们本身的困惑、性格的多重性、不确定性、非理性和延异性等后现代元素。郭杨阳的《黑色电影lt;蓝丝绒gt;中的元素符号》一文中写道:电影《蓝丝绒》导演大卫·林奇以“非写实”的手法有效地传达了他永恒不变的艺术理念,再现了奇异世界中野蛮与恐怖的场域。孙怡在《梦与现实的边缘——谈陌生化在电影lt;穆赫兰道gt;中的使用》中也写道:影片《穆赫兰道》正是在形式上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将我们所熟悉的梦境、幻想与现实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学者对大卫·林奇电影叙事手法的研究都意在表明:影片有意识地让持续流行的形象和精神分析理论融合交织在一起,无论是类型的指涉,还是精神分析的指涉,都被清晰地表示出来。电影创造出的符号学、象征、隐喻以及人类文化经历过的其他术语的游戏,都让电影主题和立意有了升华。

再次,在大卫·林奇电影与其他电影的比较方面,研究数量虽不多,但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在比较研究中学者也穿插了多方面的比较视角。如梁媛的《穿蓝丝绒的女人——论电影lt;蓝丝绒gt;lt;天边一朵云gt;的性场景和歌舞曲元素》中的比较强调两者差异,突出了“戴维·林奇从头至尾都会以颜色与声效达到诡异迷离的氛围”“以华丽诡异的风格不断运用心理学、潜意识、梦境来解释生活下肮脏却带有美感的阴暗世界”以及“不断加人蒙太奇和闪回,以达到紧张焦灼的氛围”的电影特征。杨慧茹的《惨淡现实与荒诞梦境——比较论述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电影中的奇异审美世界》一文则突出了两者的相同之处,突出了弋舟小说与大卫林奇电影中共同的奇异审美世界,认为其作品都是“以破碎、荒诞的寓意性表达实现了对传统纯粹性写实原则的超越,通过对驳杂多元的工业空间、荒诞交错的现实梦境、延宕迷离的生命回环的描绘,打造了一个关于现代城市生存的精神隐喻,揭露出人类在精神困境中的惶惑与挣扎。”将作品放置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突出人内心的惶恐与阴暗。两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将“荒诞交错的现实梦境”作为了比较重点,传达出“压抑之下的精神世界,不再适合用传统叙事方式加以呈现,荒诞交错的现实梦境更能内在而直接地传递这种复杂感受”这一主旨思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