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想绝响——《平凡的世界》论文献综述

 2022-08-17 10:25:43

路遥《平凡的世界》研究综述

摘要:《平凡的世界》从发表至今便备受关注,但对其评论却各执己见。无论持赞扬或者批判态度,不得不说相关此作品的研究涉及文学的各个方面,文本细读、人物形象分析、创作手法探讨都是研究重点。本文将对前人研究进行概述,在文学前辈的研究基础上,从读者角度入手解读文本。

关键词:路遥; 《平凡的世界》; 研究概述

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现实主义大潮旁落,路遥坚持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写作,《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小说经久不衰的阅读量使路遥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平凡的世界》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不提的作品。当前,该小说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四方面:对“路遥现象”成因及影响的探究;对作者创作意图、读者意识的挖掘;从创作手法入手分析文本;作品中理想主义色彩相关研究。当然,众多学者的研究不仅限于此,作者的苦难意识、城乡交叉地带特性、陕西地方色彩等方面都有涉及,本文将此类研究融入前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尽管研究角度多样,但读者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研究却相对较少,从读者出发解读文本必不可少。

“路遥现象”相关研究概述

“路遥现象”是指读者对作品的忠爱与文学专家对其冷淡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文学史鲜少提及路遥,即使略有阐述也多以《人生》为例,集体忽视《平凡的世界》。而在北大邵燕君老师做过的“几份令人震动的调查报告”中,第一份是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所做的lsquo;1978一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rsquo;,《平凡的世界》排名第六;第二份是1998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平凡的世界》是最受读者喜爱也是购买最多的作品;第三份是邵老师2002年在北京大学一年级数学班做的问卷,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读过这本书,图书馆借阅次数一直高居不下。与“王朔现象”“赵树理现象”类似,“路遥现象”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1]

首先,学者以“路遥现象”的成因为研究内容。吴进《“路遥现象”探因》对“路遥现象”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一是从作者与读者的错位来看,路遥的巨著情节与其生活积累不充分导致作品的瑕疵,与受到读者喜爱的底层奋斗故事的矛盾;二是路遥的道德叙事与其缺乏文体创新的矛盾。论文中写道“路遥lsquo;走进文学史rsquo;只是一种压力之下无可奈何的平衡之举,并无助于我们对事情真相的认知,也有悖于学术研究的初衷。”

[2] 詹歆睿《“路遥现象”形成原因解读》认为路遥的人生经历、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以及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是《平凡的世界》收获众多读者的原因。卢燕娟在《“路遥现象”与文学史中的“农民”问题》中,从农民问题这一新的角度看待“路遥现象”,与80年代进城文学相反,《平凡的世界》以返乡为主体,路遥笔下的农民不是陈奂生式的被现代文明抛弃的守旧者,而是具有劳动价值和劳动尊严的人,路遥重申农民主体性,这也是其与主流文学的矛盾之一。

另一方面,“路遥现象”给予当今文学的启示也是研究热点。赵学勇《“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中提到路遥创作对当代文坛的三点启示,一是作家人道主义关怀精神,二是作家写作姿态和精神境界,路遥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注入作品,不屈服于主流圈子与金钱世界,三是作家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汪德宁《“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与赵学勇基本类似,都认为作家要为建构美好人生为写作,要为“人民立言”。此外,他认为作家要有读者意识,读者不是精英而是普通大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