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互动影视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16 21:39:33

全文总字数:4304字

  1. 关于接受美学的研究
  2. 什么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姚斯提出。他的著作《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推动接受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派。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文本作品即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但是这样的文本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读者与书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解认知、将自己的精神融汇与作品中时,这个文本作品才可以被称作是文学作品。姚斯认为,在过去人们总是将文学作品看作是先于读者接受存在的客体。读者与作品是被动的关系。因此,读者往往是游离在文学史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缺失的。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没有真正的读者的这种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这种理论与伽达默尔所代表的阐释学也有相似之处,此处就不再赘述。

  1. 国内外关于接受理论的研究

国内外对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究接受美学理论的历史嬗变。如王丽丽学者的著作《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嬗递》一书中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姚斯提出“接受理论”之后,该书为后人更好地研究接受美学提供了基础。

二是使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其他内容,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文学翻译研究。如杨一莹《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Chang Hen 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中对于接受美学理论下长恨歌中意象的翻译研究。文中通过对比四种对于长恨歌的翻译,揭示出了中英翻译间的差距以及差距的原因。原因有四: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语言特征。译者在进行文化意象翻译时要结合受众的期待视野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假定一个合适的受众的期待视野,对文化意象的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这样才能在保留了中华文化意象美感的基础之上,与海外读者进行交流。

除了在研究接受美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之外,还有不少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我国影视剧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lt;三十而已gt;》一文中,用接受美学理论从作者眼中的潜在读者、受众的期待视野以及作品中的召唤结构三部分来分析《三十而立》这一电视剧。解读出作者与受众不同的心理与情感。其他如《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视剧lt;平凡的世界gt;》《接受美学视域下的lt;白鹿原gt;电视改编》等文章也都是运用接受美学来对国产电视剧进行分析。陈翔飞还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国产电视剧中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文章《接受美学视野中电视剧的审美特性》得出总结:受众对于电视剧的审美特性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剧作家创作作品的针对性与反馈性、电视人物的典型性、观众在其中的参与性、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时代性这几个方面。

总的来说,对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目前侧重在使用性方面,对于理论本身却很少又更深入的研究。

  1. 关于互动影视剧的研究
  2. 什么是互动影视剧

互动影视剧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用户能“玩”的交互式网络视频,是一种游戏化的视频,或者说视频化的游戏。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引故事走向不同的结局。最早的互动视频雏形可以追溯到1967年蒙特利尔博物馆内展演的作品《自动电影: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在电影播放到重要的情节货剧情节点时,现场观众可以摁下红色或绿色的按钮,决定剧情的走向。2008年香港林氏导演兄弟拍摄的全球首部互动剧《电车男追女记》在YouTobe上播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