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东门街区更新规划设计-3文献综述

 2021-10-18 22:01:0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城市现代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内城空间却因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而逐渐衰退失去活力。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突破50%,以往粗放式的土地难以为继,城市发展进入转型阶段,空间发展模式将全面从外延式的扩张发展阶段转向内涵式的优化提升阶段,因此需要探索面向存量规划的城乡规划方法与空间治理方法[ ]。

城市双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16年初,中央发布关于城市建设的重磅文件,指出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将保护城市历史风貌、提升老城环境质量与恢复街区活力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

2017年3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建设,我国城市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塑造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而城市双修为城市发展迎来转型的契机。

2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概况2.1城市化历程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49-1978:反城市化历程,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2)1978-2000: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适应了当时特殊国情的特殊要求,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也潜伏着较多的问题;(3)21世纪以来:多元化协调型的城市化模式,将中国的城市化引向更高的阶段。

2.2城市更新的内涵城市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新区开发, 二是城市更新。

新区开发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 城市更新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