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地域性文化创意及衍生设计——以焦溪古镇“鹤峰书院”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14 08:03

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乡村振兴是关乎三农问题的国计民生战略,自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过了3年左右时间,目前正处在国家于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攻坚克难阶段。“地域性文化”指某个地域的特色性区域文化,这种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比如少数民族文化,某个县,某个乡的特色文化。

非遗文创无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宣传、了解、熟知、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的“软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正因“非物质”的特性,其活态化的传承才显得尤为重要,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既可以是表象的,也可以是抽象内涵的)进行设计创作,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振兴乡村,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设计表情达意。

在地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中,郑涵予在《基于地域文化的东北文创产品设计探析》[1]中写到:地域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沉淀,在当前的设计大潮中,很多设计类作品趋于同一化,很难解读到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属性,带有本土特点的设计逐渐被遗忘。传统的地域文化我们会从衣食住行去考虑,但究其根本,是环境、民宿、生态,与一些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首先该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用设计的语言将地域文化与我们所学的现代设计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又可以用新的创意思维将区域内的文化完美的展现。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中,覃霞玲吕晓华,段金娟,乔延卿,孙晓萌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衍生品创意设计研究》[2]中写到:“地域性”由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建。设计师通过地域性设计,提高文化附加值,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突出地域魅力,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促进文创市场健康发展。地域性设计可通过3个“地域化”进行,分别为:调研样本地域化、专家地域化和文化设计取材地域化。

地域性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刘夏可在《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在地文化的挖掘与再生的实践路径》[3]写到:中国传统的乡村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文明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目前很多珍贵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传承断裂,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衰败的尴尬境地。在地文化的挖掘基于乡村体系特有的民俗文化为前提,如民居建筑、寺庙、民俗节日等;再生的意义不是推倒重建,运用提炼的文化精髓,与当下现实相结合,整体布局乡村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挖掘与再生相辅相成,使乡村在地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提升文化价值,助力于乡村文化振兴。

李敏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4]一文中写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实际国情,通过非遗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内涵,进行文创赋能,增强文化自信。以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依据乡村优秀文化的本土性和多样性,采用解构、提取、重组、衍生等设计手法对乡村非遗进行形式、内涵、属性等方面的探索和视觉设计,以形成本土化非遗文创的设计实践方法库和提供研究路径参考。

关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发展,张志明、黄素云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黄姚屯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景观保护优化路径研究》[5]中写到:要立足于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遗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优化路径,是当前广大乡村地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广大传统古村落而言,文化景观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彰显独特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表征。

李平平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考》[6]一文中写到: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地从生活形态转变为意识形态,并逐渐走向了消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精华,能够进一步振兴乡村文化。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凝结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的精神文明,集中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例如很多民间手艺结合了几代人的心血, 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这种智慧是不容小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