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之下”鬼魅卡通形象设计及延展文献综述

 2022-02-15 10:02

全文总字数:5355字

文献综述

鬼,这一子虚乌有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谈鬼、说鬼、论鬼、写鬼、信鬼、怕鬼、祭鬼、骂鬼、驱鬼、打鬼、斗鬼、斩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华独特的鬼文化。关于鬼文化由来已久,丰富的民间传说,再现了人类图腾崇拜的辉煌顶峰。宗教文化的史记,书写了人世间的因果报应,人生恶贯满盈的旅途,谱写着自相残杀的历史进程。[1]

徐华龙在《中国鬼话·前言[2]》里说:鬼文化是“人类早期思维的产儿”。鬼话是“与神活、传说、故事、仙话等体载相平等的一种艺术品种,是以鬼为轴心的故事性的叙事作品”。经历了三种形态的演变:“一是原生态,二是衍生态,三是新生态。”原生态“指鬼话 的雏形阶段,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主要表现为自然现象变化的恐惧。”衍生态鬼话“产生子阶级出现的前后,主要表现为神鬼并行于世。”人们有了善恶观念,“一部分鬼因其常做善事,而被奉为神,另一部分鬼又因做危害众人的事,而变成恶鬼。

”新生态,主要指鬼话“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于世。”表现有三:(1)鬼形象已从凶残、恶毒、张牙舞爪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另有一部分已变得和蔼、可亲、可近”,性格“变得多样,除了野性外,还有各种复杂的人|生。”(2)鬼话领域大为扩展,并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相融合,“形成新的地狱之说和各种鬼祗人物。”(3)鬼话的中心活动场景,“不仅有阳世间的,而且亦有阴世间的。”鬼话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表现的是鬼与人之间的纠葛、纷争、冤恨、爱恋、友谊 等,而不是单纯地表现鬼的行为和生活。”两类鬼话 值得重视,“一是名人与鬼,一是民俗与鬼。”徐华龙 在编《中国鬼话》[3]中,接触了众多材料,梳理出他这 些鬼文化理论。

在鬼的世界中“丰都”是作为鬼国京都的存在,被称为丰都鬼城,万鬼聚集,形成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称其“罗丰山”。二是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

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三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原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四是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加上后来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刻意渲染,历代文人、官吏通过小说、诗词、游记和碑文的描述,如《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西洋记》等等。因此一个比较全面的鬼城就在丰都形成了。它从虚幻到实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以及中国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民间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形成天下闻名的“鬼城文化”。

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4]。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或轻或重的制裁。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可见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