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GSS22015的数据分析文献综述

 2021-10-18 22:19:2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7-2020年是决胜时期[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社会问题纷涌而至,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论文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一方面考察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中相关因素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旨在借助具有代表性的全国调查数据,通过对现阶段公共服务满意度低、均等化不足等问题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分析,以期提升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建设一个让公众更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些许建议。

通过对近 5 年核心期刊上主题为公共服务满意度文章的整理,笔者将影响因素归纳划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

1.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性质、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自评和个人幸福感。

有学者在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后得出,性别、年龄、民族、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城乡等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的显著性[2]。

基于CGSS2010-2015重复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首先,女性高于男性;其次,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汉族居民高于少数民族居民[3];受教育程度越高满意度越低[4];居民的健康程度越高其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越高;未婚居民高于已婚居民;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居民[5]。

在政治面貌方面,何昀等认为政治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政治看法,因此受访者有可能因为政治面貌的不同对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不同的评价[6]。

在社会地位自评即社会阶层方面,姬生翔等通过研究发现,民众社会地位越高,越倾向于大政府,其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水平越高,公共服务满意度则越高[7]。

另外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居民的幸福感越强其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越高[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