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1-10-13 08: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农民工的问题也逐步凸显,而在世纪之交之际,我国也迎来了第三次民工潮。这次民工潮与前两次出现的民工潮不同的是,在这次民工潮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成为了农民工新的主体。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目前其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左右[1]。这一群体的出现也受到了各方关注,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例如新生代农民工自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新生代农民工角色矛盾等[2]也是经久不息中央一号文件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提出,使各界再一次关注起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当前,社会上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城市生活困境、身份认同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而对其婚恋问题的研究明显偏少,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正处于适龄的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到达了婚恋关键期,因而他们的婚恋状况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融入或者是他们的就业意愿,同时还会左右着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对比传统农民工而言,他们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婚恋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婚恋观既呈现出现代性特征,同时也保留了旧的传统观念,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也会受到婚恋情况的影响,而且男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所受的影响还各有不同。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群体的特征认识,更能了解到这一群体的就业意愿、心理状态、生存现状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从而为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研究支撑。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实体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拥有农村户口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在城市打工的人群。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和受教育于80年代,基本上于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从事非农工作的青年民工。[4]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虽然他们逐渐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的影响其行为模式总是弥散着其特有的乡村气息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共生与冲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存在与其婚恋状态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追求浪漫的现代婚恋消费

尚布希亚曾经说过:农民的消费兴趣与优越的上流阶层、有文化素养的中等阶级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既无暇亦无金钱,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尚未参与感染其他阶级的文化吸收现象。[5]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受城市居民消费现象的影响,其消费观开始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在恋爱过程中,他们没有了田间地头约会、没有了荷包、鞋垫传情,书信也被逐渐淘汰;他们逐渐学会了城里人的浪漫,通过送鲜花、发短信或打电话向对方示爱。有调查显示,2成以上青年农民工花掉收人的一半来谈恋爱制造浪漫,而4成青年农民工的恋爱费用占到了收人的25%一50%。[6]

2.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

择偶是建立家庭所不可或缺的前奏,择偶标准作为每个人心中寻求婚配对象的期望模式,不仅体现了个人意志与好恶,同时也包含了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在传统型择偶中,择偶更多考虑的是情感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家族利益、门当户对等,而在现代型择偶中,当事人的感情因素、个人感受成为是择偶的重要标尺。在现代城市文明长期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将婚姻看成是个人决定的事情,而非关系家族利益的因素。在择偶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更注重精神因素,更加突出人品的吸引和共同志趣,而家庭背景、政治成分等传统择偶标准逐渐被淡忘。调查显示,在上海务工的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的择偶标准前三位的分别是人品、感情和能力。另外,有调查,超过四成人表示,选择结婚对象首选老乡,因为共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其中19.2%还明确要回家乡选,对双方家庭有保障。这种务实的婚恋观和传统农民工几乎一致。[7]女性青年民工对婚姻爱情的期许比男性高,她们中的一部分把有房、有车、有钱、城市人作为恋爱结婚的重要条件,期待与一个经济条件优越或者具有城市户口的对象建立婚恋关系,以便早日摆脱经济生活拮据的状况、早日融人城市。这些都深刻体现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婚恋思想。

3.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