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4590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中国流浪儿童日益增多。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而加上未统计的人数,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可能造成智力发展的阻碍;一方面,部分流浪儿童因为接受不良诱导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问题,甚至人格扭曲,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会造成影响。当前,我国流浪儿童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单一。我们必须突破以往对流浪儿童主要采取物质救助、外在救助的救助模式,加强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使流浪儿童的重返不是对家庭的简单的、短暂的行为回归,而是健康人格的回归、心理的回归。

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来看,往往从经济上、社会学上考虑,把家庭、教育、社会作为导致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具体探究可发现流浪儿童出现行为异常和人格偏离都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境造成了儿童的某种心理缺失所致,而流浪的生活更加剧了这种缺失感,甚至滋生了其他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的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缺乏安全感。家庭父母的责骂打骂,学校的体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为了逃避危险,选择流浪。(2)缺乏归属感。由于学业不济,受到学校同学的歧视,而父母、教师不理解和不接受,因此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归属感。(3)缺乏信任感。流浪儿童喜欢撒谎、骗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信任感。小孩在家经常遭受父母的打击、拒绝,有些父母情绪化造成了儿童强烈的自我防御意识,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何况他人。(4)缺乏幸福感。和其他孩子的家庭比较,总觉不如人,缺乏幸福感。(5)缺乏尊重感。父母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要求小孩绝对的服从,而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他们自我尊重感的缺失。(6)缺乏责任感、道德感。由于流浪儿童大多在16岁以下,对事物的认识虽然已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还很片面和肤浅,是非感、善恶感还不明确,所以往往做事虽然有独立门主的特点,却没有强烈的责任感、道德感,有行事的勇敢却没有承担后果的勇气。[1]

通过对流浪儿童管理站流浪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流浪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整体上说,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智力发展受阻;另一方面,人格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具体表现为:认知方面,具有自我否定的特点,自卑心理严重、遇到困难退缩、自我防御心理突出、觉得没有人看得起自己、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等。情感方面,感情脆弱、冷漠、渴望关爱却又自我封闭等意志方面,自控能力较差,难于理智地做选择和判断。行为方面,认同反社会的行为方式,沉默寡言,有说谎、盗窃、不守规矩等行为,有暴力倾向。社会交往方面,不信任他人,拘谨、羞涩,但同时喜欢与同类聚集成群体。应根据流浪儿童的不同情况,展开救助工作定期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仔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流浪儿童,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已、因事而异,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展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涉及难言之隐的案例就可以个别的进行,对于性格孤僻自闭的儿童则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往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使流浪儿童尽快发自心灵的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主流社会。

从流浪儿童的救助措施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必须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儿童发展年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诱导和行为矫治。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只有植根于儿童心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有效。

(一)满足流浪儿童多层次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斯洛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最基本的要点是:人类的需要如同一个金字塔,从塔底到塔尖包含了人类七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流浪儿童安全感、信任感、尊重感、幸福感、道德感等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们的多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反映。所以,对于流浪儿童的心灵救助,一定要深入探测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通过科学的途径适当的满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心理缺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服务于流浪儿童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与帮助离不开对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与应用。流浪儿童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216岁,所以经常被称为1216现象。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发展有其年龄的特征,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发展主要指智力和人格两方面的发展。儿童智力发展主要体现在认知过程,即儿童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个性的突显则反映了其人格发展的一面。我们发现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有其特点: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性增强,容易产生好奇心、逆反心;容易产生自我混乱;思想偏激、极端,不能全面、辨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自我中心;身心发展不平衡,非常矛盾。有独立的要求,表现对父母、教师安排的反抗,同时又因为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而表现对父母生活上、经济上的依赖;开始注意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同时又希望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在思想和行为非常勇敢和大胆,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是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又感到害怕和茫然,害怕承担责任,等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类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他们。[2]

(三)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主要方法

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流浪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针对性的展开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治疗和辅导的形式、方法、程序因人而异。常见的方法主要有:行为矫治方法,认知方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矫治方法主要指利用学习原理,及时、恰当地给予奖励和批评,重塑流浪儿童行为和人格。适当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惩罚和批评有利于增强流浪儿童的自信,增强他们的是非感、道德判断能力。[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