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实现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27 10:07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生态农业的概念,于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里奇提出, 他认为理想的替代农业应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又有高效益的农业。1981年英国生态学家M.K.Worthington进一步完善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他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侯向阳 2003)。1991年6月21日欧盟颁发了 《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哪些产品该如何生产,哪些原料可以获取,哪些物质该不该使用,并且规定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的标准(任爱华 2004)。美国学者 Richard K.Olson 主编了《综合可持续农业,生态学与环境政策》(Integra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要求、耕地土壤中养分可持续利用、减轻农业对环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Richard K.Olson 1994)。

对于在环境与经济上如何协调共同发展,各国都有对策,各有特色。瑞典是一个小国,但他的生态农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保持土壤肥力,提倡使用天然肥料比如猪牛羊粪等,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倡人工除草,还制定了4年轮作的种植规定,即轮流种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瑞典政府早在 1969 年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上世纪 80 年代,又相继出台了 15 个单项法规,在此基础上,1999 年颁布了一部完整的《农业保护法》,对农药、化肥、水等的使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明确了“污染者补偿原则”、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环境原则”等,并在法律中特别强调了政府的监督作用(王敦请 2011)。在瑞典,生态农作物的产量要比传统农作物的产量低一些,但是市场价格却高了将近一倍,政府规定将耕地的10%划为生态农业种植,瑞典 2000 年生态农业耕种面积为 10 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3% ,到 2003 年底,这一比例则上升到了 10% 。为了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瑞典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德国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态农业的模糊概念,相比较于别的欧盟国家,德国对生态农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到2010年生态农业用地达到全国农业用地的20%。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 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孟繁华 2004)。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减少农地污染(化肥,农药等),提高农产品安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示范效果,舆论宣传,政府支持,农协引导,市场拉动等形式,除了水稻生产外,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还采取了学科合作研究与示范结合,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获得政府对生态农业的立项支持,该机构先后与国际国内就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全、农产品安全等重大技术课题开展协作研究(姜达炳 2002)。国外发展生态农业有一:加强环境保护,从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与经济健康的发展;二:政府加大扶持的力度,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统一质量标准,放宽税收政策,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三:重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强对生态农业的控制,施以严格的质量监督标准;四:增强国民的生态意识,适应现代生态农产品的需求。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建设生态农业。1981年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首次提出。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 选择性地吸取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 结合中国国情, 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概念, 组织推动了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1983 年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首次明确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合理优化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口控制

相结合,作为生态农业顺利发展的一个保护政策。1984 年时,国务院就环境问题做出了明确指示,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此后,生态农业已超过学术研究的范畴,并成为政府行为。自从生态农业这个概念出现后,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1982 年叶谦吉颁布自己的观点:我国要立

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广泛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掌握好生态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指点引导运用于生态农业,用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他还认为:我们要运用先进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传统的农业经验相互结合,以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叶谦吉等 1988)。黄斌在文章《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中提出为了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必须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为此,他指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几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议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形成规模经济,还有农村中介组织的建设,以及打造农产品地方品牌,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将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适应市场机制,适应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黄斌 2006)。孙浩然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善,技术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以及组织力不足和推广力度不大等问题,这正成为限制我国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孙浩然 2008)。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了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以及对生活环境造成的恶性污染,引发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生态农业”便被提了出来,三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由此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李静静 2011)。我国主要形成的生态农业技术有多层次混合养殖,发展农—畜—渔结合型生态农业,,套种立体种植相结合,水体多层利用等,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有农田生态模式,林地生态模式,水面生态模式,农工贸一体化模式等以发展粮、林、果、渔为主,坚持水土肥林综合治理(陈良 2005)。总之,生态农业起源于欧洲,旨在改良土壤、防治虫害,如果不正确的使用农药和化肥、随意处理粪便、污水,将削弱土壤的肥力,无法有效的控制风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大幅度的推广与普及生态农业。综合来讲,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循环高效的生产模式,将农业与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以此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已有30多年了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出,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新社会公众对生态农业的理念的认知。在实践上,需要配套国家政策措施、农村基础设施、国内外农产品发展环境等因素的有效结合和衔接。

资料编号:[8149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