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旅游视角的中国银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09 10:1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1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

侯燕捷(2015)指出经济林是以生产干鲜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我国五大林种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最佳林种,在繁荣区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用明显。伊文芝(2017)同样认为经济林产业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经济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郭世清(2015)提出,目前我国的经济林利用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林产品仍然以板栗、油茶、银杏等为主,而且随着我国贸易水平不断提高,核桃仁、五倍子等产品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刘月辉(2018)结合经济树种来源丰富、观赏价值高、绿化寿命长且不同树种大小差异显著的特点,从城市园林绿化的角度分析了经济林的生态作用,得出经济林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可供选择树种匮乏以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费用不足的问题。赵大庆(2018)指出种植环保型经济林有利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林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有优质的森林产品生产效率较低,整体林业发展的结构缺乏合理性以及林业发展的综合效益过低。郭守云(2018)通过分析青海省特色经济林产业,指出青海经济林产业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管理滞后经济效益低下,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选准主栽品种,加快产品贮存加工,培植龙头企业的发展策略。周其林(2015)在促进我国经济林产业现代化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其次,应因地制宜促进经济林合理布局;再次,增强经济林产品价值及市场竞争力;最后,大力推广优势品种,保证优质苗木。

目前,国外没有独立的经济林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非木质林产品(Non-wood Forest Products)”一词,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了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报告,定义非木质林产品是以森林资源为核心的生物群落中获得的能满足人类生存或生产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认为其包括植物类产品、动物类产品以及服务类产品等多种类别。Nataliya(2012)认为非木质林产品具有多重利用价值,能够满足不同国家的效益需求,例如乌克兰主要利用非木质林产品获得经济效益,而瑞士则主要获取文化价值与精神享受。Md. Khaled Saifullah(2018)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PLS模型,考察非木质林产品对马来西亚半岛的土著社区农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贫穷和收入作用下,马来西亚半岛的土著居民对非木材林产品具有较强的的依赖。Muhammad Sabiu Suleiman(2017)采用多级抽样技术,通过对400户家庭的收入分析,探讨近邻社区对非营利组织的利用及其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调查结果表明非木质林产品的利用率受年龄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性别、家庭规模、主要职业、与森林和市场的距离,非营利组织在维持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家庭提供一个重要的全年安全网,特别是在困难时期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国内外经济林产业迅速发展,加工技术不断完善,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推动了林业行业的发展。在经济林研究上,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将二者相结合,国内学者则多集中在经济林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进出口贸易、重要性以及对居民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等方面。

1.2银杏产业效益分析

高振佳、杜霖、张同化(2018)等人通过对郯城县银杏苗圃套种不同作物的效益研究,得出在初建银杏苗圃中依次套种毛豆、红小豆、菠菜等农作物可以在不影响银杏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银杏、毛豆、红小豆、菠菜的不同生长高度以及对光热资源不同需求的特点,使得四种作物各自能得到良好的生长,生态效益突出。国靖、汪贵斌、封超年(2017)等人通过实地调查,对江苏省银杏林下经济模式进行分类并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中5种林下经济类型中的5个典型模式从经济、生态、社会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全面测评。结果表明:经济效益上是银杏-草鸡模式最优,生态效益上是银杏-玉米模式最优,社会效益上是银杏-杭白菊模式最优,综合效益上是银杏-杭白菊模式最优;银杏-杭白菊、银杏-草鸡、银杏-玉米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明显优于银杏-大叶黄杨、银杏-柿树模式。该研究为合理地在银杏栽培区推广综合效益较高的银杏产业经济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帅叠华、彭文贵、曾娜(2017)分析了银杏产业中的分支,银杏采叶园的市场前景,发现银杏采叶园以采集、出售银杏叶为经营项目,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并从投入与产层面探讨产业的经济效益,发现这种模式利润远高于一般农作物,且相比于其他林产业栽培技术要求不高,人力资源消耗不大,十分适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可以把银杏采叶圃作为精准扶贫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项目山区农村进行推广。季晓琴、朱建、章亚蓓(2015)等人基于对如皋市银杏养殖户实地调研,得出桑园套种银杏模式不仅对蚕桑生产没有影响,而且使桑园空间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对银杏产业提升效益非常有帮助,是一种效果很好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经济效益。

国外银杏产业种植技术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优于国内水平,已形成银杏树种植、采叶、提取加工到制剂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高端产品开发主要以提取银杏叶药物成份,制造医用、保健、化妆品产品为主。国外银杏产品生产正逐步由出口原料到生产中间产品( 提取物) 和部分终端产品,企业模式正逐渐由单一化模式,走向种植、养殖、加工、制药、科研、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世界已有 52 个国家进行引种银杏栽培。国外的银杏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这也为国外银杏产业规模奠定了原料基础。

1.3银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