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动态GPS数据处理及其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M)文献综述

 2021-10-14 08: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地震预报仍然是个世界性技术难题,目前还未找到能准确有效地预报地震的方法。

GPS作为一种地壳形变监测的新技术,有望为地震预报提供新的数据信息,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由于地壳形变监测网的站间距离通常都较大,所以传统的短基线动态 GPS 数据处理算法难以获得动态地壳形变特征,但是目前长距离高精度GPS解算软件如GAMITBERNESE GIPSY等主要用来处理静态GPS数据。

对于动态地壳形变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报,需要处理长距离动态GPS数据,而常规的动态GPS数据方法随着流动站和基准站之间距离的增大,其流动站的定位精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其作业范围通常限制在20km以内,难以满足动态地壳形变监测和地震预警的精度要求,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消除一些相关误差,如对流层延迟、电离层延迟、轨道误差太阳、月亮、潮汐、极移等等的影响。

本课题主要分析长距离动态GPS数据处理中误差的处理方法及距离对结果的影响,提高长距离动态GPS数据的精度,使能够在未来的地震监测中有更好的应用。

二、本论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GPS(全球定位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建成以来,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在现今地壳运动监测和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GPS作为地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记录地表位移,但是目前GPS通常是利用日均值来为长周期的地壳形变研究提供帮助,例如板块相对运动或冰后回弹等。

近期,随着接收机技术和存储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对利用高频(1HZ)和超高频(20HZ-50HZ)GPS监测强震地面运动过程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

由于目前空间观测技术的能力严重限制了我们理解地震的破裂过程,而且还限制了我们研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短期变化过程。

而高频GPS将有能力观测到周期大于1S的真实地表位移,所以随着硬件的不断升级和单历元GPS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GPS观测技术与地震学的观测谱范围逐渐合并,逐步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学科-GPS地震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