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7 10:08

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效应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以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以及国际商品价格作为变量,对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了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保持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回落的结论,并根据实证分析数据,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与否是当前通货膨胀生成及回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文章提出治理外汇推动型通货膨胀,应以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为主,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一、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要理解汇率变动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首先要理解汇率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及汇率传导效果。初期国外经济学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汇率传导效果,大部分实证研究结果都验证了存在不完全汇率传导效果,并且更一般来说,汇率变动对进口品价格的传导效果最大,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次之,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效果最小。对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如Goldberg 和 Knetter(1997)针对汇率传递效应给出自己的定义,即进口国和出口国汇率变化 1%将会导致以进口国货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其中,汇率物价传递效应的方向、程度和稳定性都可能受到汇率变动导致价格变化的路径和方式的影响,这也被称为汇率传递机制。金融辞典将“进口品价格对汇率变化的反应程度”作为汇率传递的定义,这种汇率传递效应被后人归纳为狭义层面上的汇率传递;Goldberg 和 Verboven(2001)、Sahminan(2002)、Pollard 和 Coughlin(2003)等采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对不同国别、不同行业的汇率对进口品价格的传递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的存在,并从企业行为等微观角度和经济规模等宏观视角给出一定的解释。

随着宏观开发经济模型的广泛发展和使用,部分学者从更宽泛的范畴理解和研究汇率传递效应,例如,McCarthy(2000)和 Hufner(2002)把汇率传递效应的定义扩展为“国内一般价格对汇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即现在被普遍接受和加以研究的广义层次的汇率传递,它指国内价格水平(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批发价格指数等)对于汇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国外出现大量汇率变动对国内一般物价传递效果的研究文献,如 Belaisch(2003)、Takatoshi和 Kiyotaka(2006)的研究,其普遍的结论认为汇率变化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远大于对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传递效果,他们从国内商品的替代效应和经济周期等角度给出一定解释;McCallum 和 Nelson(1999),Obstfeld(2001),Bacchetta 和 Wincoop(2002)认为如果进口品是中间品,需经生产过程才能进入消费领域,这会降低汇率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效果;Burstein,Neves 和 Rebelo(2002),Burstein,Eichenbaum 和 Rebelo(2003)则研究了进口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需要的分配成本对于汇率传导效果的影响;Taylor(2000),Gagnon (2002)和 Ihrig(2004)则考察了中央银行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对汇率传导效果的影响;McCarthy(1999),Goldfajn 和 Werlang(2000)则研究了经济开放度与汇率传导效果的联系。

国外研究理论相对完善,模型丰富,取得了相对较多的研究成果,在其所研究的领域争议较少,获得广泛认同,对本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