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研究——以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5:48:01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方面 ,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相较于国外更早起步也更为完善的课题研究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晚 ,不成熟 ,依旧面临着很多风险与问题 。也因为如此 ,我国研究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 ,不断加以补充 、创新 ,市值理论研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更加符合 。从研究内容来看 ,国外学者更多侧重于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出发对 ABS 业务进行研究 ,企业实际案例方向的研究较少;对传统金融行业的 ABS 业务研究较多 ,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研究较少 。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互联网金融; 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一、文献综述

美国在 19 世纪 70 年代最先提出并使用了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20 世纪 90 年代 ABS 业务才进入我国 ,相比于欧美 ,ABS 在我国起步比较慢 ,发展速度在初期也并不是很快 ,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国外文献主要从企业资产证券化角度进行研究 ,较少涉及具体分析 ,本文分别从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研究 、实践研究 、风险研究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 。

  1. 资产证券化动因研究

Stevcn ( 1994)形象的将资产证券化比作成为 “炼金术” ,顾名思义 , 资产证券化可以让企业很容易的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提高融资效率 。Hill(1996)则是从成本角度出发 ,认为资产证券化由于风险隔离机制的作用 ,极大地减少了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也就是所谓的 “柠檬困境”,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交易成本 。JureSharabot (200l)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价值方面 ,认为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价值 。Gortonamp;Haubrick(2003)研究的侧重点在流动性风险方面 ,认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让公司流动性较弱的资产 “活”起来 ,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影响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 张超英(2004)分析了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原因 , 比如 ,节约融资成本 、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利用速度 、转嫁融资风险等 ,不过 ,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也就是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更好的规避政府的监管 。UgoAlbertazzi(2011l)也是从风险角度考虑 ,不过其考虑的重点在信贷风险方面 ,认为 ABS 可以作为减轻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 。 曹文彬(2013)从供应链的不同融资视角第一次阐述了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显著收益 ,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融资效率 。陆顺(2015)研究认为 ,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将银行质量较差的资产通过 ABS 这一方式进行置换 。陆岷峰(2015)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分散风险 、提高流动性 ,ABS 还可以促使银行转变经营方式 、扩展业务范围 。袁军(2016)则是在研究联泰环保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认为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缓解融资压力 。杨才勇 ,严寒(2016)从成本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因 ,认为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是企业的真正目的所在 。陈小宪与李杜若(2017)研究了商业银行为什么迫切希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发现商业银行 ABS 的首要原因并不是缓解融资压力 ,也不是加快资金流转 ,而是改善银行自身的资金结构 ,使其更加优化 。

  1. 资产证券化实践效果

Ranicr (1977)在美国第一次公开提出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由此 ,资产证券化真正意义上的登上了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 。Lupica( 1988)对企业资产证券化持有否定意见,认为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确实可以使发起人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给其带来高额收益,然而 ,他还认为 ,ABS 是利用破产隔离机制来运行的 ,企业破产后 ,企业进行 A BS 的基础资产并不会作为破产资产进行清算 ,所以 ,资产证券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损害了他人利益。Pennacchi(1988)认为不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 。规模较大 、 内部控制较好的银行更加适合进行 ABS ,因为这些银行更有可能获取有关的贷款信息 ,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需要更加谨慎 。陈晓红 、黎璞(2003)认为不同的企业融资成本是不同的 ,规模较大的企业 ,因为其信用相对较高 、企业运营较为成熟 ,融资成本较低 ,规模小的企业往往要通过高成本才能够顺利进行融资 ,随着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发展 ,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 。StevensSiva (2003)认为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监管机制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诠释了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内涵 。Ravina (2007)从事互联网金融个人信贷研究 ,认为在网络平台上 ,投资人将资金投资给与他具有相似特征的筹资人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双方毕业于同一学校 、双方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等 。成健(2008)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研究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财务体系不健全 、运营不规范 、信用评级不高等 ,外部因素主要为法律制度不完善 、较高的准入门槛等 。Klafft (2008)将互联网个人信贷与银行信贷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 ,其中 ,较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信贷企业和商业银行一样 ,十分关心借款人的经济情况和信用情况 。Popc amp;Sydnor (2008)通过研究人种与借款利率的关系时发现 ,不同的 人种有不同的借款利率 。在美国 ,信用情况相同的情况下 ,拉美人种的借款利率比其他人种高出约 0 . 7% 左右 。沈炳熙(2013)通过研究认为 ,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依然存在这非常大的发展 空间 ,ABS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钟凌 ,杨筱燕 ,林娅琪(2013)从税收角度进行研究 ,将我国具体国情 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税收制度相结合 ,提出了一些改善国内企业 ABS 环境的有关建议 。林华(2014)从制 度方面入手,认为在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法律制度 。滕磊(2016)借用京东白条的案例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 ABS 进行了深入分析, 阐述了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风险 。代玉簪 、郭红玉(2016)研究发现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这较大比例的不良资产 ,并且不良资产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缓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蒲桂通(2017)认为银行应当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设计ABS 产品 ,使银行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 ,这样才可以更有效率地推不良资产证券化 。

  1.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Bcn vensitc amp; Bcrger( 1988)提出了担保假说 ,认为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更好的将风险转移 出去 ,其本质就是将风险最终转嫁到投资者的身上。Hcndcrson (1988)认为不同的投资者有着对风险不同的喜好程度,偏爱风险的投资者会选择风险较大的基础资产,险喜好程度与ABS相结合使得资产证券化具有分散融资系统性风险的作用。Cortonamp;Penn acchi(1995)认为银行对贷款者信用的审查、入状况的调查 、履约能力的核查会随着贷款风险的转移而逐渐放宽 。Alan P .Murray(2001l)研究了破产风险分离理论 ,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终风险还是落在原始权益人的身上 。 何小锋(200l)系统的归纳了ABS产生的风险 ,并将其进行了归类 ,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为宏观层面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着眼于企业层面 。Allcnamp;Carlcrtti(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是在不断传播的 , 由不同的部门传递给不同的部门 ,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将 ABS 产生的风险更好的分散出去 。王保岳 (2007)创造性的将资产证券化风险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 阐述了传统型风险与现代型风险的区别与联 系 。TamarFrankcl,Mark Fagan(2009)认识到了法律监管对于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详细阐述了应该如何完善和建立健全的 ABS 法律体系 。洪艳蓉(2009)通过研究 2008 年经济危机时发现,资产化融资业务产生巨大风险的原因是过度的金融创新 ,强调金融创新不能操之过急 ,要紧跟社会发展 的大方向 。李鹏雁(2009)认为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 ,面临着较大风险 ,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 . 的最佳途径 。Tett (2009) 主要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 ,认为资产证券化如果以金融衍生产品为基础资产并加以不合理的运用将非常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Lam sonamp;Rozansky(2011)关注研究的重点在法律监管方面 ,诠释了为什么法律规定要求原始权益人留下风险比例约为 5%的资金,主要为了防范其道德风险 。 BarbaraCasu (201l)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各种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的程度呈反向变动关系 。Charlcs Austin Stoncamp;Anne Zissu (2012)着眼于 ABS 业务与抵押贷款业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风险程度方面比如增强信用调查 、提高基础资产的安全性等 。淘涛(2013)构建了ABS 风险评价体系 ,将资产证券化风险按程度大小进行排序 ,将程度较高的风险凸现出来 ,引起企业 、投资者的重视 。萧珊予(2013)认为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 ,促进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 ,企业必须足够关注 ABS 业务所产生的风险 ,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张大威(2014)认为政策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 ,并且难以消除 ,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系统性风险 ,普遍存在 。范素芳(2014)认为我国目前由于监管法律并不是十分健全 、信用体系也存在着较多漏洞 ,导致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在我国面临着较大风险 。李虎彪(2017)的研究观点与许多学者不同 ,认为企业资产证券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将风险转移出去 ,只能转移某些可分散的风险 。李波(2017)认为 , 防范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的关键在于增强社会信用 、建立风险对冲机制 。

  1. 文献述评

综上来看 ,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方面 ,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 ,相较于国外更早起步也更为完善的课题研究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晚 ,不成熟 ,依旧面临着很多风险与问题 。也因为如此 ,我国研究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 ,不断加以补充 、创新 ,市值理论研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更加符合 。从研究内容来看 ,国外学者更多侧重于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出发对 ABS 业务进行研究 ,企业实际案例方向的研究较少;对传统金融行业的 ABS 业务研究较多 ,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研究较少 。近几年 , 随着互联网 的纵深发展 ,国内外研究学者又开始重视并展开深入研究 ,相关的资产证券化研究理论体系也在日益完善 。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