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28 08:12

全文总字数:7029字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1.1普惠金融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1.1普惠金融的内涵

从普惠金融的内涵来说,Chakravarty Pal(2010)指出,它是一种让需求方和供给方都能以合理价格获取和使用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使被排斥在金体系之外或金融服务不足的消费者能得到合理帮助的补充机制。李丁玉(2019)表示,普惠二字分别体现出了普惠金融的本质普遍性和便利性,让金融如同水一样,使每个人都能接触和使用。

从普惠金融的对立面,即金融排斥来说,有很多学者专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杜朝运(2016)提出,收入是引起金融排斥的直接原因,金融排斥分为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它可能带来贫困放大效应,伴随着还会加剧低收入人群风险防范的脆弱性,欠发达地区经济会遭受损失且被边缘化。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相比,重点分析哪些人群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更类似于针对性强的西医而非中医,侧重于政府直接介入,从供给的角度提供方案。

张丹俊(2017)重点研究了金融排斥的结构效应问题,对金融排斥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从金融供给方排斥、技术条件排斥、金融需求方排斥三个方面构建金融排斥五维度指标体系,设计了金融排斥综合指数,并对我国31个行政区的金融排斥程度实测评估,发现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程度、技术条件排斥程度和金融供给方评估排斥增加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阻碍作用,金融供给方地理排斥和中小企业条件排斥的增长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金融需求方条件排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减缓金融排斥的措施应根据区域不同有所区分,但总体上金融排斥是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1.1.2 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

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学者如黄亭亭、高媛(2019)都认同较为典型的三分法,将发展阶段分为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三部分。小额信贷最先出现,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2004)将其定义为满足低收入者、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需求而专门向其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性信贷服务。微型金融以小额信贷为核心,业务扩展到储蓄、保险;服务对象以农村为基础,服务范围逐渐扩大至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此后逐渐演变成普惠金融,与微型金融相比,普惠金融更强调作为商业活动的属性,在发展中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有战略的金融服务体系。杨咸月(2018)更具体、学术地形容这种改革开放以来40年形成的金融体系为:由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全国和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兴民营银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间接金融机构体系,和由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吴静(2020)认为,我国普惠金融的正式提出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04年这一名词首次出现,被写进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网络倡议书中;2005年国内开展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人民银行翻译并出版了联合国的《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普惠金融被正式地纳入国家政策层面考量。2012年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公众会议使用该词;201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全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鼓励金融进行创新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