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7 09:08

杭州服务贸易与城市国际化研究

摘要: 分为国内外两块分别来阐述服务贸易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定义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对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国家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对于服务贸易与城市国际化两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以及如何从服务贸易角度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发展方面研究还不多。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 服务贸易现状;城市国际化;城市国家进程

一、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定义以及领域;第二阶段探讨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第三阶段探讨了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

服务贸易首次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文献中被提出是在1972年,随后,一些经济学家也相继开始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巴格瓦蒂(J.N.Bhagwatti)(1984)将服务贸易的方式分为4种: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移动的服务贸易;消费者移动到生产者所在国进行的服务贸易;生产者移动到消费者所在国进行服务贸易;消费者和生产者移动到第三国进行的服务贸易。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 )(1985)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同巴格瓦蒂基本相同,只是把服务消费者换成服务接收者,并且服务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此后的格鲁伯(H.G.Grubel)(1987)则直接把服务贸易定义为人或物的国际流动。现行的服务贸易定义以乌拉圭会和协议(1986)中为准,1)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提供服务;(2)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3)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4)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

之后经济学家将研究方向主要放在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方面。其中萨皮尔在1985年前后进行的一系列对服务贸易的实证性研究,证明了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可适用性,但更多经济学家更倾向于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部分可适用性,如塔克和森德伯格(1988年)通过对与服务贸易的需求特性进行研究,认为国际贸易理论、厂商理论和消费者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H-O模型等主要从供给角度分析传统国际贸易,而服务贸易依赖于需求因素而非生产成本。

此前国外一些学者主要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Young[1]在1991年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用干中学的方法主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一些拥有丰富劳动力的欠发达国家能通过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赶超发达国家。但随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原理逐渐在服务贸易领域上的渗透,一些理论研究也慢慢涌现。Burgess[2] (1990)运用修正过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服务技术出口对于服务贸易双方的影响,发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技术的出口一般会改善出口国的贸易条件,促进出口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的研究则从实证方面证明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ash RK [3]等(2012)对1997-2011年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等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发现GDP和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Andrea Ariu[4](2016)利用双重差分(DID)和三重差分(DDD)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出口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未受显著影响的原因,分析发现服务贸易对GDP增长的弹性显著大于货物贸易对GDP增长的弹性,因此服务贸易能够更有效抵挡金融危机的影响,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