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行车绿道的布局及评价分析文献综述

 2022-03-14 08: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张、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城市绿道是解决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中间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规划建设在西方国家积极开展起来,我国自1992年引入绿道的概念后,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等地率先开展了绿道建设的实践,近年来更多的城市加入了绿地建设的行列中,城市绿道逐渐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等多个学科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配套建设自行车绿道,但其规划建设未能充分考虑人的实际骑行需求[2]。绿道植物造景中也存在着设计与现场脱节、乔灌草搭配不合理、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3]

绿道系统作为城市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绿道建设的社会性引导,才能推本溯源,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为绿道在中国更好更完善的发展及建设提供保障。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1) 基于自行车绿道构建的研究

侯琛提出利用城市现有的公园绿地、河流水系资源、历史名胜古迹等资源,将城市道路、滨河廊道融入休闲游憩、交通通行、景观美化和生态保护的功能,构建了城市游憩型绿道网络系统[4]

丁丽针对断面及宽度设计和绿道驿站选址展开研究,绿道断面及宽度设计和绿道驿站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乎绿道作为慢行交通的服务质量,绿道宽度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绿道骑行者的舒适性体验,是绿道使用者是否再次选择骑行该绿道的重要因素[5]

刘洋等从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规划出“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三种绿道模式。其评价依据为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